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市场上出现过很多玉表布满黑色自然花簇纹的高仿红山玉品,黑点似花瓣,密集为团簇状,花点大多沿着沁纹扩展,簇拥在深色条纹的两侧,颇似串状花枝。自然,美观,赏家喜爱,易误为真品。此种花簇点状的高仿红山玉品的玉料有两种:一种花簇状沁点为老玉料皮壳上的原始沁状,另一种为玉材本身自然形成而融于玉质之内的纹理。 有花簇状纹理的高仿红山玉器,有如下特征: 1.所有的花簇与深色条纹,其边缘比较模糊,颜色...
此玉马首龙为地道的马首龙,在红山玉器中尚未见过同样玉品。如此造型的艺术表现力不能不令当代人惊叹!鬃前的马首占玉器的大半部分,此部分为此器的重点加工处,口、鼻、目、耳、鬃,均精工细琢。其尾上扬为扇面形,颇似玉勾形龙的片状鬣鬃。 突出玉器的重点,突出生肖或人神的主要特征,这是红山玉器艺术造型的特征。原始美术,多为平面上的线条构成的形象,良渚文化基本上是在方柱状器物平面上细刻艺术形象,齐家文化圆雕...
图1的玉舞人为真品,西汉时物,高3.5厘米,宽3.5厘米。此玉舞人于1983年出土,质青色,表面受黄色土沁。圆雕一正作曼舞状的乐伎,阴线刻出双眼,鼻微突,口略张,似在轻歌,螺髻右偏,身着长袖长裙,一手下甩,一手上扬,扭腰屈膝,舞姿优美。头顶至腿部贯穿一小孔,可佩系。玉舞人流行于战国、西汉,是当时乐舞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图2为现代仿品。造型接近真品,明显缺陷有:1.体态上,真品结构比例和谐,...
1992年5月,宝鸡市南郊的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三把非常精美的金柄铁剑。对这座墓葬的性质多数学者认为是一座秦国本土上高规格的戎王墓葬,这把剑也就被学界称作秦式短剑。 这三把金柄铁剑大小相次,金柄用浇铸法制成,柄部纹饰各不相同。一号剑(图1)金质剑柄,铁质剑身,分制卯合,有铁茎插入金柄内。剑身呈柳叶形,柱状脊。出土时剑身外有织物包裹印痕,并有小金泡7枚,整齐列为一行,当为剑鞘。柄整体镂空...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有一种带提梁及盖的器物,现在人们约定俗成的称其为“卣”。实际上“卣”是宋代以来人们给它的定名,它原来的真实身份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卣是先秦时酒器名,《尚书·洛诰》中有“以秬鬯二卣”的记载,秬鬯就是用黑黍酿成的酒,说明卣是用作盛放秬鬯酒的器具。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卣字,如盂鼎铭中有“锡汝鬯一卣”、毛公鼎铭中有“秬鬯一卣”的内容。但是,由于古籍中对卣是何种器型并未有过具体的记载,...
该钟高247厘米,口径165厘米,腹围486厘米,钮高21厘米,厚15厘米,重约6000千克。唐景云二年(711年)铸,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这口钟以青铜铸造,铸造时分5段,共26块铸模,外观采用传统的圆锥形造型,口沿成六瓣弧形,顶端有供悬挂钟体的兽钮。钟体由25块铜铸模造而成,为泥范法铸造,现在仍可看到铸造痕迹。钟身由带祥云和蔓草图案的突出线条划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均为6个大...
此尊造像身着菩萨装,站立在莲台之上,曲线优美,头上发髻高耸,面相端庄,头戴花冠,花冠由带火焰宝的莲花构成。耳际簪花,宝缯后扬,脸部泥金彩绘,眼睑下垂,表情深沉内省,宝相庄严。袒上身,佩饰璎珞钏环,下着贴身绸裙,右手结说法印于胸前,左手持莲花生于左肩,莲花间有一宝壶。右腿微曲,左腿站于莲台之上,脚踩仰状莲瓣,背光阴刻花纹,工艺精美。是一件精美的喀尔喀蒙古造像。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不同的法相,文殊代表着智慧,是最高品级的菩萨。这尊文殊菩萨高15.5厘米,头戴宝冠,佩饰项链、璎珞、钏环,双手结说法印,右手轻拈莲茎,肩有莲花盛开,上有宝剑,象征斩断一切烦恼,左手亦轻拈莲茎,肩有莲花盛开,上放经书,代表智慧佛法,全身呈三折枝形象,扭动腰肢,曲线优美,下着天衣绸裙,双腿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莲瓣刻画细腻,瓣尖有祥云,台边...
奔马纹小壶,汉,高9.6厘米,口径4厘米 小壶圆口,肩部有规矩的双系,扁圆形腹,足呈梯形,形如覆斗。 小壶整体线条流畅,小巧精致。纹饰丰富细腻:颈部有锯齿纹,下方刻画一匹生动的花斑奔马,四蹄腾跃,鬃尾飘逸,形神毕肖,表现出汉代器物雄浑大气的时代风格。腹部主体纹饰的排列方式作鱼鳞状上下重叠交错,细部花纹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是一件研究汉代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具有特色的重要文物。 在汉...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面“宋代长柄双凤纹铜镜”(见图),该镜含长柄,总长23厘米,镜体圆形直径12.5厘米。圆形带长柄,素缘。镜背主纹饰为两凤同向环绕,双凤展翅,相对式排列,尾羽飘动,凤尾见蔓草形勾卷,极为美观大方,其细线浅浮雕为宋镜的另一突出特点,因此纹饰清晰华美。据笔者考证,同类同形同纹饰的双凤宋镜,四川成都曾出土一件,比该镜略小,长19.6厘米,据华光普主编《中国历代铜镜目录》第280页登载图录,...
曾在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甄选中露面的42件文物精品中,战国和汉代的青铜器共有5件,它们虽没有鼎那样的青铜重器,但件件均以工艺精巧著称,青铜卧鹿就是观赏价值极高的一件。 1965年2月中旬,距涟水城北12.5公里的三里墩,农民在黑土塘北部扩大水域面积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共有93件,分布在石椁东端的有铜鹿、铜马、铜镜,嵌石青铜卧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铜鹿通角高52厘米、...
1981年初春,湘江岸边的垂柳刚刚绽出鹅黄色嫩芽,湖南湘潭县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农民朱桂武,带领儿子朱伢子和附近几个农民,在为建新住房挖地基。当挖到一米深左右时,忽然“当”的一声,朱桂武的锄头碰到了硬东西,他好奇地扒开土层,一只暗黑色锈迹斑驳猪模样的家伙呈现于眼前。大家立马围过来察看,个个目瞪口呆。倒是上过中学的朱伢子有见识,断定这是一件国家文物。 消息很快传开,来朱家看稀奇的人络绎不绝。傍晚...
甗,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
笔者收有一件明宣德孔雀蓝桃形瓷印泥盒,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4.5厘米,上部有三片凸塑连枝桃叶纹,尖部有许多凸塑小点纹饰。印泥盒造型漂亮、典雅,小巧玲珑,有蓝宝石般的光泽,包浆温润,其上下部口沿处,局部有剥釉。 印泥盒瓷胎为典型糯米汁胎,细腻、洁白。印泥盒为手工塑制,造型讲究,做工精巧,上下扣合完美,合在一起恰似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蜜桃,让人爱不释手。此印泥盒釉色纯正、厚润,蓝得鲜艳、...
龙泉窑位于浙南,创烧于北宋,质优在南宋,元代大发展。元龙泉产品虽无南宋之精美,但因国内外销售量极其巨大,成为龙泉窑器满天下之兴旺时期。本文介绍的这件龙泉窑粉青釉内外划花贴四鱼盆,就是近年在农村征集的传世品,一件600年前的日用瓷器能在民间代代相传,一直用到现在还基本完好,实在是个奇迹。 此盆高10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15厘米,粉青釉,带边棱板沿。盆内壁模印一周波浪纹,盆底中央模印旋浪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