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唯恐风吹去,还怕日炙消”,古人的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薄胎瓷的特点——薄如蝉翼,轻若浮云。一件几无重量的珍宝捧在手心,在感慨其精巧绝妙的同时,既怕它被风吹走了,又怕它被烈阳晒消,真不知如何是好,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心境,每每将薄胎瓷佳器捧上手心时,最是能体会。然而能让人这样激动又紧张的佳器并不多见,现将安徽博物院藏的一件薄胎粉彩瓷碗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白釉珐琅彩花鸟纹脱胎碗,碗上方饰一圈如意纹,碗...
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明宣德,高8.4cm,口径15.5cm,足径5.7cm.清宫旧藏。 碗敞口微撇,弧壁,瘦底,圈足较高。通体及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青。内口沿处暗划弦纹两道。碗心青花双圈内有一竖向长方形双线框,框内直写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外壁暗划花纹装饰,近口沿处有弦纹两道,腹部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近足处为一周莲瓣纹,足外墙为卷枝纹。 甜白瓷是在元代枢府器的基础上发...
白釉为含铁量低的高温透明釉,釉的本身并无颜色,由于坯的颜色是白色,故看起来为白色。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白釉出现于北朝。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鉴定技巧 任何一件青花和五彩、粉彩都是以白釉作底色的。白釉的配方各朝各代都...
仿定窑白釉划花荷莲纹盘,明,高7.3cm,口径31.4cm,足径11.6 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盘内刻划荷莲纹。
仿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碗,明,高10.2cm,口径21cm,足径10cm.故宫博物院藏。 碗撇口,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碗内印花云龙纹装饰。 云龙纹,瓷器装饰上龙纹的一种,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纹饰,龙纹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作云间飞舞状。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舞动的龙纹等。元、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明,高12.6cm,口径15.3cm,足距13.1cm.故宫博物院藏。 樽圆口,筒形腹,平底,下承以三足。外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黄。胎体较厚。器身饰凸起弦纹多组。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明,高22cm,长36cm,宽12cm.故宫博物院藏。 枕为男童形象,面带笑容,两膝伏地,呈卧伏状,背部作枕面。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釉色莹白。 定窑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至今,许多瓷窑均视其为楷模进行仿制,一些技艺精湛的仿品甚至使人真赝难辨。明清仿宋金定窑白瓷,着重仿釉色和刻、划、印花装饰,器型既有孩儿枕等仿定产品,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包括碗、盘、洗、盒、水丞等日用...
仿定窑白釉“云麓”款铺首耳瓶,明,高70cm,口径15.5cm,足径16.5cm.故宫博物院藏。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鼓腹,高圈足。肩部塑贴铺首耳。腹部题写“云麓”二字。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 与“云麓”有关的文字见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造的“云麓宫”,为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嘉靖年间,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据此推测,此瓶应与“云麓宫”有一定关系,可能为“云麓宫”...
仿定窑白釉花觚,清初,高52cm,口径19.2cm,底径21.5cm.故宫博物院藏。 花觚敞口,器身较直,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内配铜胆。 觚为酒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夏、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俗称“花觚”,流行于元、明、清三代。
德化窑白釉瓷箫,明,长56cm。 箫呈竹节式,上端有1吹口,箫身的5个音孔朝上,1个音孔朝下,下端出边,镂空钱纹装饰。通体施白釉。 箫为乐器,竖吹。此德化瓷箫造型秀丽精巧,釉质莹润洁白,可吹奏出优美的旋律。 制造瓷箫工艺较复杂,不仅要求形同竹箫而且要求音质纯正。据清代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明代德化瓷箫“百枝中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其声凄朗,远出竹上”。由此可见明代德化瓷箫属于名贵的乐器。
德化窑白釉弦纹双耳三足炉,明,高25.4cm,口径16.2cm,足距13cm。 炉方唇,深腹,圜(huán音环)底,下承以三中空柱足。口沿对称置双耳。腹部两道凸起弦纹间暗刻回纹地夔龙纹,八夔龙两两相对。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釉色白中略泛象牙黄色。无款识。 此炉非但胎、釉精美,而且以古朴的青铜器纹饰作为装饰,别具风格。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
甜白釉僧帽壶,明永乐,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此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
元代卵白釉螭耳瓶(一对) 瓶体颈部“螭耳”特写 这对元代卵白釉螭耳瓶(见图),高24.2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7.9厘米,1959年出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桐城市)。两件瓶形制完全相同,均为直口,长颈,溜肩,敛腹,平砂底,圈足外撇,足内有粘砂痕迹。瓶的颈部塑一对螭龙为耳,耳内各挂一圆环,环与瓶肩部相连,很有特色。瓶的周身施卵白釉,釉色白中略微泛青,釉面呈失透状。胎体质密厚重,器型规整大方...
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 枕呈腰型、平底、中空、背部中心上方开有气孔,从底部可见胎土呈灰色,通体施白釉,釉下以白色化妆土为衬;枕腰部刻卷草纹,枕面饰一鹦鹉,振翅高飞,穿行于云朵之间,鹦鹉和卷云之外饰以密集的圆形珍珠地子。 珍 珠地是盛行于唐代金银器制作之中的一种装饰方法,模压成型,使主题文饰呈现立体感,雍容华贵,装饰效果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