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古陶瓷研究经历三个阶段。民国之前,主要是明清文人鉴赏时的品评。民国时期的窑址考察,主要是以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窑址的系统的调查,科学发掘。研究由单一的古玩鉴赏,单一的文物考古手段已经扩大到了各个相关领域。而且古陶瓷研究已经开始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展,呈现出各学科交叉渗透的局面。 目前古陶瓷研究朝着多学科整合方向的发展,迫切要求研究人员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
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新瓷配旧器 真价难辨识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
辨真伪非常好理解,即区分某件瓷器是否属于真品,这是鉴定工作关键的第一步。对不懂行的人来说,瓷器的真品、仿品、伪作很容易混淆。如市场上出现的明清时期大量的仿古瓷,不细加辨认与分析,肯定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各时期、各窑口的陶瓷特征,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从真、伪品的比较,以及对伪品作假手法的了解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
中国历史上从商代便出现了原始瓷,汉代在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青瓷,至唐代,瓷器成为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唐宋开始有人收藏瓷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收藏之风日盛,仿古瓷应运而生。于是,陶瓷的鉴定便成为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古瓷辨伪的六大要诀: 1、造型: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易于识破赝品。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现将古...
工艺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
一 原 料 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
浙江青瓷的规模化烧造,釉水的独特使用,体现了南国水绿山青的地貌与人文。而唐帝国皇都长安、东都洛阳之间与周边的窑场烧造,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帝国气度的恢宏。前述“三彩”,在帝都周近的烧造更加灿烂夺目,冥丧用器多为订制,俑偶之类大者体量近于人等身;日用器皿小者不及鸡卵,然无论大小皆规整有加。除三彩外,巩县白瓷、邢州白瓷皆为北方陶瓷之上上选。 巩县白瓷以周边煤矿开采伴生之白矸土加以黄河岸旁的黏土合成坯料...
“火光”或“贼光”是鉴定者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是指瓷器釉面过于光亮。通过复制实验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烧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仿器物釉面确实要比古代真品光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界物质的侵蚀,一是釉质本身的脱玻化现象。土壤中的酸、碱、盐和空气中的紫外线,长期作用于陶瓷釉面,就会使其受到侵蚀。脱玻化是釉质本身长期自我调整的结果,年代越久脱玻化现象越严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使陶瓷釉面逐...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烧制贡瓷的瓷窑有浙江越窑、龙泉窑、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邓窑(内乡大窑店窑)、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建窑等。唐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瓷业发达,窑场众多,从现已发现的实物来看,邛窑、磁峰窑、广元窑、西坝窑、涂山窑、清溪窑等瓷窑都取得了很高的制瓷成就,产品制作精良,并具有显著的特色。那么,它们是否曾为当时的官府和朝廷烧制贡瓷呢? 四川古代瓷窑是否曾烧制贡瓷,在古代文献中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