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镇水石犀”的来源? 据查证,旧时民俗中石犀镇水的由来,基于古人的特殊信仰。因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下水游泳速度够快时,水波会向两边明显分升,就像是主动在劈波分水。 《太平御览》老八百九十录《南越志》说:“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晋代《交州记》有云:“有犀角通天,向水辄开。”而这“通天屏角”十分神圣,后世更有甚者说:“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三国时...
铜镜,在近代玻璃出现之前,一直是古人照面妆容的生活用具,尤其是女人房中的必备之物。“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坠髻半沉檀”,这是唐代诗人李贺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为题写的一首《美人梳头歌》,其中“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的诗句,就提到了铜镜。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民歌《木兰诗》,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亦提到了铜镜照面的妙处。汉代是铜镜铸造、使用的重要发展时期,到了三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
日前,在泗县经济开发区曹苗村,一只满身龙鳞的精美石雕被当地文物部门从地下发掘。据介绍,这是一只“镇水神兽”,初步判断名为“趴蝮”,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或为明清时期所雕刻。在这个石刻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当地崔老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默默保护着这个文物,历经祖孙四代半个世纪,终于让它重见天日。 数百年前“神兽”重见天日 曹苗村村民自古沿河而居,古称“十里长庄”,这一...
三国 吴 照面用具 直径12厘米 青铜镜背面中央有一圆钮,钮外侧以高浮雕形式装饰相间排列的四组神人与神兽,镜边缘环绕着乳钉及饰有勾连云纹的圆弧,并刻有铭文:“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镜,可以照形……” 神兽纹镜是较为常见的古青铜镜式样,始作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列式、环绕式、区段式、对置式神兽纹镜和佛兽纹镜等多种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神像(或佛像)与神兽为主纹,再...
三国 魏 照面用具 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直径15厘米 这件铜镜主纹饰是浮雕的神人和龙、虎等兽类。这类镜子,从东汉中期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三国前后。
汉 西汉 佩饰物 1980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出土 长11.3厘米、宽7.2厘米 此牌饰正面铸出一形如飞马的神兽,神兽吻部有弯角上翘,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双翼伸展,作奔腾飞翔状。《魏书·序记》云:拓跋鲜卑从今天大兴安岭北部即所谓大鲜卑山南迁时,“山高谷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据研究,牌饰上的神兽正是按照这一神话传说设计的。值...
古老的中国有非常浓厚的中华文化,麒麟也是其中之一。 麒麟作为神兽一直是吉祥物的象征,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来看看吧! 麒麟是以鹿类的特征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征。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
“影青”一词,始于晚清,以后又称为“隐青”、“映青”、“印青”等。而通常被称为“影青”的,实际上就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青白瓷。青白瓷以其釉介于青白之间而冠名,说它是青瓷却青中显白,说它是白瓷却白中泛青。这种介于青瓷、白瓷之间的青白瓷,是宋代湖田窑独有的特色瓷。 宋代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细腻、釉润如玉等特点外,还辅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及堆塑等装饰,增添了青白瓷的艺术感染力。而北宋时期的青...
汉四神兽规矩铜镜,是1980年3月在郴州奎马岭二号汉墓出土器物。镜为圆形,直径15.8厘米,沿厚0.4厘米。镜面略有弧度,素面磨光,虽铜锈斑斑,仍可映照。镜背满面纹饰,制作生动,独具匠心。镜背边宽2.3厘米,缘饰锯齿纹二周,间绕波纹。沿内凹下,铸铭文一周,字为小篆。文曰:“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自铭文向内至小方栏区间,饰规矩纹,有乳钉八个,格局匀称。所饰青龙、白虎、朱雀...
名称:青釉神兽尊 年代:西晋 类别:陶瓷 规格: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 青釉神兽尊的造型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象个大鱼篓。器表由肩至腹堆塑面目狰狞的神兽纹饰,兽首昂起,双眼仰视,鼻孔朝天,张口含珠,吐舌露齿,颌下长须垂至腹部;四肢紧贴前胸及下腹,前肢上举,后肢伏地蹲坐,两侧刻划双翼纹,背后有耸起的脊毛五撮。双翼及翎毛用线条刻划的手法简单勾勒,使兽毛轻柔的质感跃然壁...
近日,为庆祝我国与拉脱维亚共和国建交25周年,中拉两国共同举办的“丝路瑰宝”大型文物展,在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之里加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各类艺术品百余件,南阳市淅川县出土的国宝铜神兽,作为其展览宣传的封面在展览中亮相。 淅川县是我国楚文化发祥地,在当地发现有上千座楚墓。铜神兽1990年出土于徐家岭9号楚墓,共两件,分别收藏在河南省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该器物通高48厘米,由于...
四只神兽趴蝮终于重振雄风,继续“站岗”守护拱宸桥。往后,乘船经过拱宸桥时又能见到他们威风的样子了。 记者从杭州内河海事获悉,4月13日,拱宸桥新建防撞墩上的趴蝮开始水上吊装施工,历时2小时,四只“趴蝮”顺利完成安装,现已“满员”守护拱宸桥。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380余年,随着运河水运行业的不断发展及京杭运河的成功申遗,拱宸桥的“安危”备受各方关注。 据了解,2005年,为避免过往船...
崆峒区崆峒镇太统村南坡社的一块田地里,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的大圆圈,原来他们正在围观正平田整地时挖出来的青铜器。 村民兰清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他家的耕地,今年村上在搞梯田平地,看到有个土包没有推平,就叫推土机来推。在推的过程中,发现了青铜器。随后这一发现逐级上报到了崆峒区文化局、博物馆。 考古人员到达后取出专业工具进行挖掘。慢慢的青铜器出现在人们眼前,像一条龙,残留了四个触角,摆放位置是头朝西(...
针对颐和园内一殿脊“骑凤仙人”失踪一事,记者上午获悉,颐和园管理处已安排修复工作,恢复景观完整性。颐和园管理处发布说明称,市民发现失踪的“骑凤仙人”是颐和园排云殿正殿后面西北角屋脊边缘处安放的仙人走兽中的首兽,此件琉璃构件为排云殿2005年大修时安装的复制构件。历史原件因破损严重目前存放于颐和园文物库房。 园方称,排云殿整组建筑为清光绪年间建造,屋角西侧为通往德辉殿的爬山廊,所有建筑形式保持清朝...
失踪构件的位置 该大殿另外一侧,尚存的“骑凤仙人” 昨日,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吴晓平发现,颐和园一大殿殿脊上神兽失踪,系一尊黄色琉璃质地的“骑凤仙人”,其所在位置普通人触手可及,目前只剩底座,担心其被盗。今日颐和园宣传中心负责人称,并无脊神兽被盗,只是一黄色琉璃质地的构件脱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