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乾隆(1736—1795) 高18.5厘米 宽9.1厘米 口径5.3厘米 清朝制玉在继承明代玉器的基础上,有极好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制作已成鼎盛之势。清代玉器选材广泛,除用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外,兼用翡翠、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碧玺等雕琢玉器,这些质色多异、造型别致的装饰品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感受。 乾隆年间的玉器,除原清宫秘藏大至数十、数千公斤重的玉山,小至...
该器高17.2厘米、宽10.4厘米,青玉质,质地纯正,局部有黄色沁,体大且造型浑重、气韵宏伟。整体采用镂雕、浅浮雕兼细阴线的雕琢技法,制作工艺复杂细腻。龙眼瞠目圆睁,龙眉粗重浓密,其口中含珠,上唇龇出尖利龙齿,龙唇上下翻卷呈卷云状,颔下有须,腮部饰火焰纹,颈上饰鳞纹及粗密的鬣,头顶雕龙耳及粗壮的龙角。沿颈向下为管状,一边穿三孔。 此件青玉龙首饰为传世孤品,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有同类型器物出土或...
战国 长25.4厘米,宽2.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钩作龙首状,器呈琵琶形,圆脐,鎏金,钩身以几何形图案镶嵌绿松石。此带钩尺寸大,实属少见,也是研究鎏嵌技术最好的例证。
战国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 长9.6、宽2.1、厚0.4厘米 此器双面对称雕刻。两端为龙首,龙头有楔形角,扁圆形眼。吻前突并向上卷曲,下颌低垂,舌内卷。龙首及玉璜周边以阴线纹刻出轮廓线,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纹。顶部正中钻一小孔,可供系佩。
战国 长9.4、宽2.5厘米 此器璜形,双面透雕。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似卷云状,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璜下部镂雕花蕾纹,枝蔓向两边伸展至龙头下。珩顶正中有一孔。珩为组佩上部横向的玉,是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钻孔与镂空处应为悬挂功能而设。拱式造型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于保持组佩的均衡与对称,各部...
唐 长6、宽1.7、高1.9厘米 器为长方形龙首,巨目宽眉,长吻张口,双耳后抿,双长角,角端向上翻卷。嘴角处有一穿孔,鬣、须等细部以阴刻线表现。
定窑莲瓣纹龙首净瓶 北宋,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腹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定州市博物院藏。一种从古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佛教僧人水壶,译名有“君持”、“军持”等。小口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形圆盘。溜肩鼓腹,下腹修长,卧足稍撇。器肩一侧塑龙首流,头高昂。颈粗短,上颈划覆莲纹,下颈饰弦纹。相轮上鼓饰覆莲纹两层。肩部饰三层莲纹。上腹刻缠枝花纹、枝叶蔓卷,下腹刻仰莲纹四层。胎质洁白细腻,釉色...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古人对龙的形象有种种解释: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春秋时代,龙逐渐被视为君象,如《易经》中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之类的句子。上古时期的统治者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人在春秋后形成的文献中都被说成是与龙有关。 唐朝是我国...
清朝制玉在继承明代玉器的基础上,有极好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制作已成鼎盛之势。清代玉器选材广泛,除用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外,兼用翡翠、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碧玺等雕琢玉器,这些质色多异、造型别致的装饰品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感受。 乾隆年间的玉器,除原清宫秘藏大至数十、数千公斤重的玉山,小至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各种陈设观赏器、实用器皿、装饰玉及文房用品外,流散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
精品赏析 杯高5.1厘米,口径10.3——8.2厘米。杯作八角形,直口,浅腹略鼓,腹以下渐收,平底。一侧附一环形把,把上塑龙首。胎质紧密。器内外施天蓝釉,釉色乳浊失透。口沿釉薄,下腹部及底露胎。此杯造型特殊,制作精巧,为钧窑中的少见之作。现藏上海博物馆。 钧窑在钧州境内 (今河南禹县),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
东辽长兴后山夫余墓地出土的铜柄铁剑 东辽彩岚北山夫余墓地出土的铜镞 东辽彩岚北山夫余墓地出土的汉代星云纹铜镜 工农山山城出土汉代初期三足器标本 龙首山山城出土的莲花纹瓦当 七一村城子山古城出土新石器时代压印之字纹陶片 东辽彩岚北山夫余墓地出土的铜带卡
春秋时期玉器的装饰纹样种类较多、繁缛复杂。但细审此期常见纹饰的图案特征,不难发现它们大多具有相同的母题,即龙首纹,又被称作虺龙纹、蟠虺纹。这些龙首纹均作翘鼻、张口(或吐舌)的侧面形态,不同之处则表现在工艺形态的差异上。下面试对春秋时期玉器上的各类龙首纹做些简述。 1.双线龙首纹:龙的鼻、颚、口、角等部位,皆由长尾蝌蚪形纹样单元表现,这些蝌蚪纹为平面双钩阴刻技法琢出。其多见于春秋早期至春秋晚...
北宋时期,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净瓶又叫军持,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用于贮水净手用的器皿。此器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的技法,饰有龙首、莲瓣纹和卷草纹等。净瓶小口长颈,中部附一轮状圆盘,颈上部三道凸弦纹之间,刻有莲瓣纹。圆盘上刻莲纹。长颈下部是竹节纹。圆肩处刻三层覆莲纹。鼓腹处刻菊纹...
商 高34.8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盛酒器,整体如椭圆形。龙首形提梁,饰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和蝉纹等组成倒置的兽面纹,圈足饰有一圈云雷纹。商代晚期。
钺是具有权杖一类性质的兵器,它由新石器时代作为复合生产工具的穿孔石斧演变而来。夏代,战争以斧为要器,不仅用于战斗,而且用于披荆斩棘,开田种地。后来,斧的作用逐渐变为仅仅用来两军战斗,人们便将斧的刃部放大,名之为钺,“钺者,大刃之斧也”。到了商代,战争中多用弓矢,白刃交手不常有之,斧钺逐渐失去了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商代以后,其实际用途除为兵器外,还具有了特殊的用途,即权力的象征。我们从历史上著名的武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