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1月10日,央视《朝闻天下》报道,我校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福建平潭岛发现了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和南朝墓葬,为我国海岛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质资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金龙考察了厦门大学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对我校师生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自今年九月起,我校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便开展了在福建平潭进行考古的发掘。近日,考古队发掘了一处距今150...
继2016年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获得全国十大发现后,2017年文物部门又对该窑址进行了发掘。其中在一件瓷质匣钵上发现了“罗湖师秘色木宛”六个字, “秘色木宛”三个字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上的文字完全相同。这不仅是在窑址上首次发现 “秘色”字样,同样也再次证明瓷质匣钵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秘色瓷这个概念不仅存在于当时的文人以及包括宫廷在内的上层阶层中,作为窑工,亦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秘色瓷器。 ...
记者近日获悉,中新广州知识城自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先后在茶岭、沙岭及甘草岭先秦遗址揭露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型墓地和聚落遗址。 2015年8月至9月,为配合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片区狮龙大道(科技大道及北延线)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文物局委派下对项目全线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确认在工程用地范围内的九龙镇汤村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
经过持续两年的考古发掘,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遗址共发现房址12座、灶址2座、夯土城墙2段、灰坑23座、瓮棺墓1座、灰沟3条,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专家表示,延安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最早筑城距今约2200年,而此次考古发现的芦山峁遗址距今约4500年,将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向前推了2300年。 芦山峁遗址位于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西邻延河支流陈团沟、新尧沟两条河沟...
辽上京考古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辽上京遗址从2011年开始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至今,已初步摸清遗址的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和历史沿革。 辽上京的中轴线呈东西走向,体现出以东为尊。考古发现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宫城内一组东向的大型建筑院落及贯穿其间的东西向道路遗址,呈东西向轴线布局。辽上京皇城和宫城西门均为单门道,而皇城和宫城东门均为一门三道,可见东门等...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11月9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杨官寨遗址再获重要考古发现,首现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专家认为,该遗址所呈现的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或将西安建城史、建都史提前到距今约5500年前。 杨官寨遗址位于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记者从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获悉,经过数月的紧张勘探,位于雄安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城南阳遗址考古工作获得重要成果,新发现以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遗址群。考古队根据发掘现场出土的城垣基址、绳纹残砖、烧结窑壁块和陶片初步判断,南阳遗址应为战汉时期一座中型城市遗址。 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今年5月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
明代伟大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家族墓园经过3个月的发掘,日前考古工作获得重大成果,埋藏地下四百多年墓园露出真容。 汤显祖家族墓园内,已发现明代墓葬40座,清代墓葬2座,包括汤显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汤显祖及其后辈的墓葬。此外还出土墓志铭6方,以及明清时期的三处附属建筑遗迹。通过对文献记载和墓园中墓葬布局的考证,汤显祖墓葬的位置也基本得以确认。 汤显祖是江...
作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地域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对人类特别是古人类的生存、迁徙、交流和开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高寒缺氧、生物资源稀少的不利因素制约着古代人类迁入和开发青藏高原的步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该区域至今仍为悬案。迄今为止,西藏自治区零星见诸报道的打制石器地点大约95 处,其中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属旧石器时代的地点有8 处,但即使这些地点的石器标本也全...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在进行“双料混炼”考古实验。杨陈摄 “这两件陶片距今已有1.2万年,是中国乃至世界陶器考古的罕见发现,刚刚被定名为‘陶雏器’。这对我们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其中蕴含的双料混炼技艺,体现了万年前人类先民的智慧。”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周海指着橱窗内的两块类似泥土混合物的陶片说。 位于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首批23个国家考古...
6月30日,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在澄城县王庄镇柳泉村墓葬抢救性清理发掘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西周早期的龙钮形玉玺和青铜簋各一件。 昨日,渭南市文物旅游局稽查支队文物大队队长同学孟介绍,玉玺印面为凹面,内凹约0.2毫米,由十字界格区分。印文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是一种表义性的文字画,初步分析第一个字为“龙”或“蜀”,第二个字为“鹿”,第三个字为“虎”,第四个字为“鹰”。这枚玉印是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现随葬...
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5日在京公布多项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在紫禁城内宫廷建筑考古中发现元代遗址。这也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据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介绍,在隆宗门以西发现的一组遗存,层位关系由晚及早分别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最下层的这组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为该遗址最早的...
通济门是明代初年南京城墙建成时的“内十三”,也就是13座内城门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毁,地表一点遗迹都没有留下。最近,为了推进通济门遗址公园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通济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通济门“船形瓮城”的西北角,从而确认了通济门西北方向所达到的范围。 坑里挖出巨大城垣遗址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片刚刚结束发掘工作的考古现场。这片遗址位于龙蟠中路以西、白下路以南的裘家湾广场,在之...
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办的《六朝考古——中日学者报告会》,上周在南大举行。会上,有专家透露了南京考古的新发现,位于栖霞区狮子冲的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陵墓,其周边区域近期发现了疑似陪葬墓、陵墙、墓阙基座等遗迹,专家认为,如果未来有机会作进一步考古,当地有望重现一座完整的南朝皇家陵园。 萧统陵墓得到考古界确认 2013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北象山南麓,调查发现了两座大型南朝...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