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 1954年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高107厘米 唐代石雕艺术偏重于佛教题材。这件唐代石刻天王像,造型丰腴挺秀,雕法圆熟精炼,糅合了黄河流域的浑厚质朴风格与当地传统。造像由细砂岩雕制,手臂残缺,服饰、造型不似内地佛教造像护法天王像。 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天王形象通常为雄壮威武,铠胄严整,脚下镇踏鬼神。随着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影响,天王形象中的夸张成分逐渐减弱,写实性增强。这...
忻府区西街小区院内施工中挖出了上千年前佛教石造像,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并于今日刊发题为《施工中挖出上千年前佛教石造像》报道后,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更得到了更多专家和媒体的关注。今日上午,获悉消息的省文物部门专家一行5人紧急赶赴忻州进行现场调研考察,之后在忻府区委有关领导的组织下进行了初步讨论,组建了省、市、区三级联合考古队伍,确立了新的考古方案,新的发掘工作将全面展开。 上午8时30...
2012年10月5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镇原县博物馆人员近日在屯字镇双河村开展茹河流域石窟调查时,发现5身有所残缺的佛教石造像。其中,佛像3身,残高0.7米至1.2米,均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莲花座上;弟子像2身,残高0.8米至1.4米,均双足并立于莲台上。 这批造像造型规整、雕刻精细、手法洗练、风格流畅,但头部缺失,整体损坏严重。经初步研究,调查人员认定为宋金时期造像。
近日,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在屯字镇双河村开展茹河流域石窟调查时新发现5身已残缺的佛教石造像。其中,佛像3身,残高0.7-1.2米,均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莲花座上;弟子像2身,残高0.8-1.4米,均双足并立于莲台上。这批造像造型规整、雕刻精细、手法洗练、风格流畅,但头部缺失,整体损坏严重。经初步研究,调查人员认定为宋金时期的造像。(镇原县博物馆 王博文)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邺城考古队在河北邺城遗址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有关专家称,此次发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年代之久,在我省佛教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为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今年1月初,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文物局执法队、香菜营乡派出所分别接到报警电话,发现该县北吴庄北地、漳河南堤以北约100米处疑似有盗掘文物的痕迹。由于该地位于邺城遗址东城墙外,为了有效...
图为此次出土的汉白玉佛像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邺城考古队在河北邺城遗址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有关专家称,此次发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年代之久,在我省佛教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为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今年1月初,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文物局执法队、香菜营乡派出所分别接到报警电话,发现该县北吴庄北地、漳河南堤以北约100米处疑似有盗掘文物的痕迹。由于该地位...
新华网兰州9月10日电(记者张文静)甘肃省武威市近日出土了两件石质文物,考古专家初步鉴定,这两件文物为十六国时期石造像塔,距今约1600年。 记者从武威市博物馆了解到,9月1日,施工人员在武威市西片区武威市博物馆建设工地东侧50米开挖道路时,在距地表1米处发现两件石质文物。项目负责人立即打电话告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抢救性清理发掘,并将出土的两件石质文物经过清洗、辨认,初步鉴定为十六国时期...
图1 图2 近日,武威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早期石造像塔,距今1600年。考古专家说,该石造像塔的出土对于研究十六国的历史以及研究早期中国佛教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9月7日上午,记者在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两件石造像塔中的一件基本完整(图1),塔高47厘米,底径27厘米,顶部直径14厘米,顶部和底部残缺。石造像塔为圆柱体,上小下大,顶部为四方形,四面各雕刻佛像一尊,头部缺...
图1 图2 近日,武威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早期石造像塔,距今1600年。考古专家说,该石造像塔的出土对于研究十六国的历史以及研究早期中国佛教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9月7日上午,记者在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两件石造像塔中的一件基本完整(图1),塔高47厘米,底径27厘米,顶部直径14厘米,顶部和底部残缺。石造像塔为圆柱体,上小下大,顶部为四方形,四面各雕刻佛像一尊,头部缺失,四...
中新网巩义12月7日电 (记者 师红垒 通讯员 李楠) 巩义文物普查队日前在芝田镇寨沟村意外发现了一方珍贵的唐代寨沟石造像。 该石造像位于寨沟村王俊星宅院内的西厢房东墙侧,正面朝上,平放于地面。整方石刻长0.8米,宽0.6米,厚0.13米,造像部分主要集中于石刻上部,长0.8米,宽0.15米。该石造像的图像较为模糊,但造像主体仍可辨明为佛拿,共有两幅。第一幅造像中,佛以三种不同的姿态坐于莲座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陕西省子长三普12队近日新发现一尊造型奇特的石造像,坐姿怪异,类菩萨又似真武,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共同评判。 造像砂石圆雕,头已残失,高120厘米,宽65厘米,厚50厘米,坐于树根状座上,左腿自然下垂,跣足踏一类似玄武的物体,左手平置于左膝,右腿上屈置于座面上,右脚残缺。坐姿类似于观音的游戏坐,披发跣足,外着大衣,内着铠甲,胸部为人字形护心镜,胸系絆带,腰扎英雄巾。座后方刻凌乱文字数行,大多已漫漶...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员日前在陇县东风镇的一座现代建筑里,意外发现了一组明代石造像。 这组明代石像位于东风镇一座观音寺大殿内,大殿面阔三间9米,进深两间6米,为现代建筑。进入大殿,只见造像按“品”字形供奉于殿内,中间3尊,南北各1尊。 造像及座均为砂岩质,普查队员由北向南依次编为1~5号造像。其中,通高1.9米的1号造像为菩萨像,头戴花冠,两耳垂肩,右手下垂置身侧,左手抚膝,...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