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闻发布会现场。郝烨摄 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周)将于6月9日至6月12日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举办,该活动主办方6月5日通报了此消息。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为期四天,主题为“走近旧石器,拥抱泥河湾”,并以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为活动目的地,期间将开展12项主题活动。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介绍称,泥河湾是世界闻名的古...
步入“古城堡”建筑样式的龙山博物馆,走进第一展厅“龙山破晓”,独立展柜中赫然陈列着一块淡绿掺黄、浅黄透绿的长条石板和一块手电筒粗细的石头。它时常会勾起观众惊愕、疑惑的眼神,这不是洗衣板便是晾菜石吧?实际上,这是章丘的先民在古代朝夕相处、难离难弃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这一对不分帮的石头“伙伴”,出土于章丘“西河”遗址,距今约8500年左右。西河遗址是山东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李文化的...
摘要:当前国家、省及本地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的田野工作多是地表调查,研究方法上只是石器与遗址的类型学比较,加之断代上的欠缺或不足,使得我们难以从特征差异不明显的石器工具和技术来重建该区域的史前文化史。本文试图通过遗址环境和文化特征来探讨嫩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性质和在人类史前史中的地位,以求得社会及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嫩江流域 细石器文化 特征与性质 作者单位:黑龙...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就算是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观看展览,遥想先民的原始生活状态,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昨天,在嘉兴考古新发现成果展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带着我们一起感受了良渚文化的魅力。 鼎、豆、壶背后的饮食文化 在展馆中,最多见的是一些陶制的鼎、豆、壶之类的器皿。这一件件文物看似破烂,其实大有来头。在新发现的良渚时期的墓葬群中,它们无不以三组合的形式出现,生动地说明了当...
8月22日,第九届网络媒体龙江行记者一行来到密山兴凯湖畔的新开流遗址,探寻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追古溯今,新开流遗址上层较晚的年代为公元前4100年左右。居民以捕鱼为生,兼事狩猎和农耕。石制工具有打制的、磨制的和细石器3种,而以细石器为多。骨角牙器丰富,有鱼镖、鱼叉、鱼钩和镞等。发现圆形和椭圆形首府努美阿风光的鱼窑,内有鱼骨。出土鱼鹰骨雕和鱼形角雕。陶器仅罐、钵两类,多饰鱼鳞纹、网纹...
记者10日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刚刚结束的宁夏鸽子山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野外发掘工作,共出土万余件旧石器时期文化遗物。 本次考古发掘在上部扰土层中,共采集到旧石器文化遗物1万多件,包括烧石、打制类石制品、磨制类石制品和磨食工具,细石器类石制品和少量装饰品及毛坯等,还有大量食草类哺乳动物牙齿和骨殖。 未经扰动土层中,目前已经发现两个文化层,共出土700多件标本,其中下文化层出...
文物部门日前在山西省垣曲县解村板涧河北岸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大型文化遗址,采集到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砍砸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仰韶时期红陶残片,庙底沟时期灰陶,龙山时期陶片,战国、汉时期的素面灰陶以及各类动物骨骸。 该遗址位于解村西200米的一个二级黄土台地上,北依山坡,南临黄河支流板涧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达4.5万平方米,是一处旧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人类文化遗...
中国旧石器文化遗址水洞沟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所的专家们期待通过5年的发掘研究工作,进一步解开有关水洞沟石器、人类迁徙的谜团。 据介绍,经过近20天的发掘,目前发掘点第一文化层的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发现一些碳的信息。由于以前几次发掘在第一文化层中没有发现特别多的年代证据,所以这次将试着把这些碳信息采集起来进行串联,进一步夯实年代证据...
基本信息 作者:杨占风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01 版次:1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2013-11-01 印次:1 页数:274页 ISBN号:9787501038961 作者简介 杨占风,男,汉族,198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自2000年起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成都文物考古研...
本报讯(记者刘修兵)由中国故宫(微博)博物院与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局共同举办的“山川菁英——中国与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展”8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墨西哥驻华大使豪尔赫·瓜哈尔多等出席开幕式。今年是中国与墨西哥建交40周年。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墨西哥驻华使馆及中国文化部积极推进两国共同举办玉石器展览事宜,双方商定由故宫博物院与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局...
据湖南日报报道,6000年前的湘南地区,史前人类如何生活?从我省考古专家对桂阳县银河乡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可见端倪:成年男性与现代人一样身强体壮,猎食牛、猪、鹿、熊等较大型的野生动物,制作有凤鸟、太阳、兽面等极为复杂纹饰的陶器…… 2011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郴州市文物处对千家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专家认为,这个有着典型聚落特征的遗址,出土文物带有强烈的洞...
用于水网地带及热湿丘陵地区,例见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建筑平面为多室组成之矩形长屋,通面阔约30米,通进深7米(包括宽1.3米之边廊)。建造时先在土中打入木桩,桩上铺厚木板,板上再建房屋,使之架空,以防潮避水和抵御兽害。建筑结构之木柱梁均以榫卯连接,廊间施直棂勾阑。这些都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木作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木构榫卯 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用于干阑式建...
文物考古工作者近期在陕西洛南盆地张豁口旷野发现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在遗址上发现的大量石制品对认识中国南北自然地理过渡地带秦岭山区的旧石器遗址年代学、石器工业性质、古人类生存环境、东西方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早期人类行为和技术交流与传播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1年4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在一次普查工作中,在洛南县城关镇中心村张豁口地点意外发现一...
2011年9月27日—2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国早期人类与中石器文化座谈会”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院士吴新智、副所长高星,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研究员周国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董翠平及云南考古所等单位专家代表30余人参加座谈。座谈会分别由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董翠平、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
6月18日,为纪念水洞沟遗址发现88周年,为期3天的首届水洞沟文化旅游节在水洞沟景区开幕。据了解,本届文化旅游节以“保护·传承·发展”为主题,将举办水洞沟科考探秘体验旅游、水洞沟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体验、水洞沟遗址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等9项主题活动。同时,历时3年建设的水洞沟遗址博物院也首次向公众开放。这是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 6月18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