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618-907) 通高20厘米,口径23.6厘米,底径11.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高圆盖,盖面微隆起,子母口,斜壁,浅圈足。底有墨书“卐”字。内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有垂流痕迹,俗称“泪痕”。
巩县窑是一处唐代窑场,其窑址在河南巩县的小黄冶、铁匠村及白河乡三处。它既烧白瓷、黑瓷,又烧三彩,以及黄、绿、蓝等单色釉陶器。它始烧于隋而盛于唐,研究表明,洛阳附近的唐三彩应是巩县窑的产品。其器物有碗、罐、瓶、尊、枕、烛台等,而枕有三彩枕及绞胎瓷枕两类。巩县窑黄釉绞胎扁方形枕晚唐。 此枕充分体现了巩县窑的绞胎工艺。绞胎又称搅胎、绞泥。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
巩义市白河窑址出土的人面埙范 唐三彩人面纹埙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狩猎时用绳子系上石器或陶球投击猎物,有的石球、陶球中空,抡起来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于是古人从中获得启发,便拿这种陶球作为乐器吹奏。早期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发展演变为多孔。 这是一件唐三彩人面纹埙(图1),最大直径4.3厘米,2003年出土于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现收藏于安徽博...
执壶 壶底 壶把手 提到巩县窑,人们往往将其与著名的唐三彩联系起来,对该窑烧造的其他单色釉品种却言之甚少。实际上,巩县窑单色釉黄釉作品与唐三彩相比毫不逊色。其独具特色的釉水、粼波荡漾的色阶,是巩县窑单色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这一件黄釉褐彩执壶(见图),就是别具特色的巩县窑产品家族中的一员。该执壶胎为浅黄,壶体施黄釉,壶身主体部位伴有五处黄釉褐彩,黄釉...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鎏金茶碾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关于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
隋代巩县窑盘口瓶 盘口瓶兴盛于北朝至隋唐。因瓶口似盘而命名。隋代的瓶颈部纤细,腹部丰满,呈水滴形,造型夸张别致,优美大方。 这件盘口瓶,盘口,细颈,溜肩鼓腹,颈下有凹玄纹两周,饼形足。胎质细腻,呈灰白色,釉层透明,釉色微泛黄,已接近白瓷。瓶身施半釉至玄纹处,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片细碎,胎釉结合处微积釉,甁体线条流畅,极富艺术美感。此瓶的造型、胎质与釉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隋代瓷器的典型之作...
11月2日,众多的文博专家、学者、领导相聚在巩义市博物馆,隆重召开巩县窑陶瓷学术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巩义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贺传伟,中国古陶瓷协会副会长、原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孙新民,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手工艺制品研究开发工作委员会主任韩书通,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首席副会长王永庆,我市的文物专家及烧制陶瓷的专业技术人员。 今年,巩县窑的陶瓷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巩县窑烧制白瓷,隋唐时期是以白河段为主,其次是黄冶段。由于白河段北魏时期已烧制出较精的白瓷,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的白瓷烧制技术已臻成熟阶段,烧制的白瓷制品其特点是烧制技术起点高,产品精,以高品质与精美的造型取胜,在唐代已成为河南府开元前后贡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1.窑炉、窑具与装烧技术 唐代窑炉(ⅡY1):此窑炉是在以前黄冶段考古发掘中发现多座窑炉之后,于2005年至2008年...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鎏金茶碾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鎏金茶碾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关于碾轮...
郑州·廖永民 河南巩义市东约5公里,伊洛河的一条支流由东向西汇入伊洛河,然后又与黄河交汇。巩县窑址就分布在这条支流的两岸,总长5~6公里,分为3段:上游为白河段,因主要烧制白瓷而得名;中游为铁炉匠段,主要烧制酱瓷、黑瓷兼烧白瓷;下游为黄冶段,因主要烧制唐三彩而得名。白河段、铁匠炉段和黄冶段之间并没有明确分界,只是因各段主要烧制的陶瓷制品略有不同,所以学术界有人分别称之为“白河窑”“铁匠炉窑”“...
古代瓷窑。在今河南巩县白冶河两岸,故名。1957年经调查的有小黄冶、铁匠炉村、白河乡三处窑址。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始烧于隋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此外还烧三彩陶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