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张艳     

千余古墓现身北京通州,考古成果颇为丰富:发掘结果证明通州区在战国时便有大量人口居住,通州历史上推千年;汉代古城城址被发现;路县故城内发现了一条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142个足球场大的文物勘探面积里“藏”着万余件文物和1092座战国到清代的古墓,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出土文物超10000件,种类繁多;出土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瓮棺葬,如此规模北京地区尚属首次……

千余古墓现身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

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部分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2016年7月至9月,又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全文]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发现战国至明清墓葬千余座

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部分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2016年7月至9月,又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详细]

1092 座古墓年代跨越两千年 数量庞大类型丰富

通州区在战国时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县故城内发现了一条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142个足球场大的文物勘探面积里“藏”着万余件文物和1092座战国到清代的古墓,数量庞大,类型丰富……7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总人员达2000余人的队伍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详细]

何为瓮棺葬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无论是幼儿瓮棺葬或是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一般较少,多则几件,少则一件,或没有随葬品。[详细]

北京通州出土62座翁棺葬

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底部钻有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瓮棺葬,以儿童葬为主,也有成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为研究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提供了资料。[详细]

创纪录 如此规模北京尚属首次

无论是幼儿瓮棺葬或是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一般较少,多则几件,少则一件,或没有随葬品。如此集中的发现在北京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为研究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提供了资料。于平介绍,此前,北京瓮棺葬的发掘较为零散,这次是首次大规模发现。[详细]

出土文物万余件(套)

万余件文物被唤醒,相关人员称,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本次考古工作共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并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详细]

发现大量燕文化核心器物燕式釜

汉墓中的出土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形制各异,其中以陶器居多。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量燕文化核心器物之一的夹砂红陶釜,学术界通常称为燕式釜,燕式釜是多用于儿童的葬具,该类器物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燕文化的研究资料,深化了燕文化的研究内涵。[详细]

出土动物陶俑种类多样

此次考古发现,出土陶器样式也较多,尤其陶俑种类多样,包括狗、鸡、猪、鸭、鹅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富足的生活,也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材料。而且光陶狗就有很多种,除了本地土狗外,还有形似腊肠狗的造型。[详细]

北京首次发现骨质算筹

这次发掘的汉代墓穴居多,没有金银珠宝,出土文物基本是青铜、陶器类。此次考古发现了一件东汉青铜器带钩,长14厘米,底部有兽面纹,北京地区此前极少发现同类器物;还发现了东汉动物肢骨磨制的算筹,骨质算筹在北京是首次发现。[详细]

通州最早城址汉代路县故城露真容

考古人员在对副中心办公区西北约2公里处进行勘探时,发现了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路县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今年7月至9月,考古人员进一步对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试掘探沟11条,并选择重点部位抽样进行考古勘探。经过初步考古勘查,发现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四部分。[详细]

通州2000年前已为宜居之地

此次考古发现了大量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墓葬,墓葬形制多样,为研究北京战国晚期到汉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大量文物为探索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考古人员称,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北京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详细]

考古改写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

在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汉代的。以往人们认为通州是自隋唐大运河开通才繁盛起来,而考古发现将这个时间点追溯到了战国时期,把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本次考古发掘证明,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这里就有大量人口;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居之地。此次考古发现的地层,既有自然堆积也有人为堆积,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历史提供了证据。[详细]

2000人地毯式探查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派出了2000余人积极支援。[详细]

潞城竹竿卖空 探杆用量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回忆了勘探期间的一些细节。为了保证不漏探,所有人员间隔1.2米,并排进行推进,有的地方探查深度达到了5米。“勘探需要大量探杆,那些日子我们把潞城地区的竹竿都买光了。”[详细]

勘探百万平方米 发掘4万平方米

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7个月的时间中,考古团队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和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2016年7月至9月,又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详细]

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此次发掘结束后,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等60处遗迹,进行了整体迁移保护。这项工作难度不小,先要对遗迹进行细致清理,然后加固,按尺寸制作套箱,把整个遗迹套进木箱后,运走统一储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