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咬手定情”?你是不是跟小编一样第一反应是电视连续剧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和赵敏的那个“咬手定情”呢?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
在澳门的居民中,华人占97%,外籍人士占3%.华人中除了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外,来自内地各地区的居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外籍人士中,除葡萄牙人外,还有许多其他外籍人士。这种复杂的人口构成使澳门的婚俗呈现多样化。 早些年,澳门的华人不论贫富,新郎要在结婚前夕举行“上头”仪式。在迎亲那天,男 方家一般要按照择定的良辰准时起轿,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新娘当天身穿鲜艳的中国传统婚服,等待迎亲花轿...
生活在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中,旧时流行着一种“抢婚”的习俗。土族的婚礼要经过提亲、送彩礼、设喜筵招待“红仁切”(西客)、亲友邻里等繁杂的礼仪程序。一些无力送彩礼和举办喜筵的贫苦人家,就利用奇异的天象采取“抢婚”来解决问题。 在发生日食或月食的夜晚,已定了亲,但缴纳不起彩礼的“准新郎”,骑上一匹快马,随身携带用红布包裹起来的一把木梳,骑马来到未婚妻家门前,把包裹木梳的红布包儿扔上房顶,然后大声喊:...
河南南阳,有一种独特的婚俗--"悄婚".即所有的结婚过程都在夜间悄悄完成。原来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就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加强其封建统治。当时南阳(那时叫南阳府)也封有一个藩王,常握全府十三个县几百万人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是世袭的。 到了明朝末年最后的一个藩王越发得坏。这个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失记绝传。只因他姓朱,所以人们都叫他猪王。这个猪王不仅...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
正大光明去"游方"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
傣族龙舟比赛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着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
流行于蒙古包的筷子舞,在喜庆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和参加者手持一束筷子,有节奏地敲打着肩、手、腰、脚,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下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节拍明快,动作优美,令人目不暇接,平添了婚礼的喜庆氛围。 我国北方农村还流行着一种风俗,每当新婚之夜闹洞房时,人们将筷子从窗外向新房里扔,以示吉祥如意,"快"生贵子。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共有五个儿子,前四名分别被册封为青帝、赤帝、白帝、玄帝,管理春、夏、秋、冬四季政务,唯独年幼的那个太岁未得封赏。太岁见几位兄长都有施政的领域,管理着物候和时令,能够赐惠人间,享受一方烟火,只有自己赤手空拳,一怒之下,便去找玉帝面理。玉帝被太岁问得无言以对,便在做好几个大儿子工作的基础上,封太岁执掌春夏秋冬四季中每一季度最后十八天的政务,每年共四次七十二天,太岁执政时段称“土旺”。...
很久以前,人们习惯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牧举。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唐朝诗人宋庆馀在《近试张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可见,“洞房”美称的由来己很久。 中华民族文明...
清代以来,粤东地区有一种近似古代成年礼的特有礼俗——“出花园”。它是粤东潮语区和客家区为十五岁或十六岁(都计虚岁)的男女孩子举办的成人教育礼俗,表示该男女已成人。此俗至今还相当流行。 潮汕地区古代的成年礼,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冠礼)旧志不载。今俗男子甫离襁褓即加帽,至年四五岁养发,长为总角。将婚之前具冠,命赞礼者祝加其冠,皆亲长所赐,然惟士夫家间一行之,民庶多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阿昌族作为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其婚礼习俗也是鲜少人知道的,下面,请看揭秘阿昌族婚礼全过程吧。 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赶街和节日里互相认识的。开头,小伙子问姑娘“有亲人家,叫什么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听,爹妈叫我××.”如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就会反问:“有亲人家,把你好听的名字说给...
清代诗人张船山(问陶)称誉天津“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乡景色,即渔(次要的)盐(主要的)之利带来的风月繁华。这一点,天津与扬州也很相似。行销淮盐的商人与行销芦盐的商人,所创造的文化扭转与意蕴,在当时是颇为接近的。 天津盐商文化对天津民风民情的改变,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疚,从天津民俗整体看,都很明显。 天津屯本为军事建制。因此,民风剽悍,造成遇事讲打讲闹的社...
这是一个28户人家的小村庄,坐落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密林深处,至今尚没有道路能够通达。它是当年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小村子也因此得名——里加咀(摩梭语译音),摩梭语的意思是“中间休息的地方”或“灵魂聚集的地方”。截至2005年8月,里加咀村已有385人。 摩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摩梭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里加咀村是目前为止保存最...
三十年前北京天桥之形式与而今无甚差别。所歧异者唯一般卖艺人技术之不同耳。俗称有“八大怪”之说,就余所见所知者略述于下: 赵瘸子之杠子,此人幼年武艺极有功夫,因踢腿用力太猛遂致残废,或有谓与人争斗被敌人打伤者。但以根半腿人而能在杠上耍练种种技术,此所以为怪也。每日携一徒至天桥地方,将杠架支好,先使其徒演练一二招笑玩艺,作为引场,然后彼一瘸一点出场,类如戏上《打瓜园》老汉陶洪一般,精神矍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