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的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台。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窑变,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和称颂。 钧窑有官、民钧之分。官钧: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因此釉层肥厚,然釉层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的釉面常有扭曲纹理,似蚯蚓走泥纹(器心底较...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流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元以后渐衰,它分为两类:一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釉、黑釉枕等。造型由最初的箱形枕和兽枕逐渐发展为人形枕、象形枕、脉枕等等。我国南北窑场普遍烧制陶瓷枕,而以北方为盛。河北磁州窑是烧制瓷枕最有名的窑场,其产品种类繁多且质量精到。 笔者藏有一件宋磁...
笔者收藏的这件黑釉硬提梁壶 见图 ,根据它的造型特点和装饰风格,此壶应是唐代酒器中的精品。 该壶高19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6.5厘米。小喇叭口,短细颈,短流,高提梁手柄。丰肩鼓腹,下腹微收至底足,底玉壁足,高提梁上堆贴曲折纹,流下及左右腹部两旁的曲折纹呈侧山字型。肩正背面上堆贴两条不同方向的鱼形图案,寓意“富贵有余”。下腹部刻划八道螺旋纹,线条流畅,挥舞自如。胎体厚重,胎骨坚硬,胎质呈...
五代十国 公元907—960年 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时期,我国东北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朝。辽兴起于五代而与北宋先后亡于金,而金先于南宋亡于蒙古。 五代陶瓷的主要特征为:前期造型较多地沿袭晚唐风格,从五代墓葬出土的器物造型来看,绝大多数沿袭晚唐的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形制。但制作均较前唐更精巧优美,丰富多样。唇口碗因口沿凸出如唇而得名,晚唐时开始出现,其主要器型为:厚唇,口沿外翻,碗壁略呈斜直...
抽象艺术历来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美术的创新,而中国画往往都是些具象的山水人物花鸟,就是文人写意画也属写实作品。然而在我国的古陶瓷装饰中却很早就出现了非具象的纹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大多是点、线、面组合的原始抽象艺术,到了四、五百年前的明代民窑瓷中也出现了不少构图怪异、线条简约、意境深邃的抽象图案,让人玩味无穷。 笔者藏有一只倭角方形青花瓷碟就是我国早在明代已出现抽象艺术的例证。此小瓷碟8厘米见...
明代在盛行官窑刻板的图案纹饰同时,也有一部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窑青花瓷画出现。尤其在官窑瓷处于低谷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表现十分突出。这以后的成化、弘治各朝,也不乏清新之作。特别在万历朝后期,官窑制作日渐衰落,而民窑随着国内市场和外销需求的增长,有了较大的发展,其间青花瓷画改变了以官窑为蓝本的惯例,瓷画师们将目光投向景德镇以外地区,向当时的新安画派和安徽版画寻求借鉴。特别是天启、崇祯时期的画面...
陶文化历史悠远,早在史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祖先们即开始制陶现代考古。资料报道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以及江苏沥水神仙洞遗存中均发现有古代陶片,距今已近万年历史。我国史前古陶如一颗璀璨明珠,是人类文明进展的一部分,标志着中华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任何一个部落都各有自己特色的陶器,开始有红泥陶和灰陶、白陶三大品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陶器制作随之演进。史前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彩陶、灰陶、黑陶、黑衣陶、印纹陶和夹...
秦始皇诏文权,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 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名称:铜车马安车 秦代(约公元前221-207年),代步工具,1980年12月临潼秦陵出土,现藏于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驷马头方目圆,双耳短促,脊平臀圆,劲健有力。四蹄贴地,作将欲前行之之状。铜双官司双手前伸执* ,双目微启,目光下视前方,专注而肃顺,表情恭谨,充分反映了一个高级驷手的形象。铜车马给人给人一多方面的知识启迪,确为衡世珍宝。 此车也叫戏车,车前挂一弩机,车中立一圆...
传说魁星是文运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魁星连续三次考状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极丑。 魁星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投江而死。魁星虽未中三元,而民间百姓却仰慕其才华,将他塑造为神,借“魁星踢斗”之题,以求文运高照。此魁星以上好红铜浇铸,高19.8厘米,其发上翘,突目而獠牙;右手高举执斗,左手前伸握有银锭;一足跷起,一足独立于鳌头之上;袒胸露乳,腰扎虎皮。为典型的元代神仙造像。
妇好觚(商代) 通高25.6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声名显赫的王妃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妃,她生前曾是一名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礼,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地位显赫一时。 唯一未被盗掘的大墓 妇好墓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两千件随葬品。其中铜器...
青铜酒器,在我国酒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青铜器萌生于夏商时代,延续了近1600年之久。青铜器在当时也属于一种工艺品,它是我国古代文化一大创造,且不同时代的器物有不同的造型和不同的纹饰风格,每一种纹饰均有一定的含意,且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是古文化的一种反映。早期纹饰有三角、乳丁、饕餮、蝉、夔尤、蟠螭纹等,类型很多,仔细观察有像龙、牛、羊、鹿,还有像凤鸟的。 中国青铜器有不少是用人的面形作为装...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驰名中外,该墓出土各类随葬器物1374件(颗),真是满目珍奇,令人叹绝,不愧为是蕴藏浩富的文物宝库。新干商墓出土的众多实物,既表现出与中原殷商文化有不少相同特色或相似的特征,又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应是当地土著居民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后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本报曾介绍过古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今再介绍另外三件同样甚称国宝的珍品,以飨读者。 玉雕羽人(图一)。商墓出土的玉器包括...
编 号: 35837 摄影作者: 文件名:E31c0250.jpg 文件大小:18K 高 X 宽:283 X 182 说明:E31c0250.jpg 觯,为我国古代人用的饮酒器,形似敞口的酒杯,共同点是敞口、束颈、鼓腹、低圈足。有的觯配套有盖。觯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在商末周初时流行,西周中期后渐渐地消失了,但到春秋晚期又曾一度出现。总的来说觯的出现数量较少。 商...
精美的青铜器饕餮纹袋足斝(音“假Jiǎ” ,早已遗失到了国外,现收藏于德国科隆东亚美术馆。 青铜斝,盛酒行裸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周礼·春官·司尊彝》中有:“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另据《礼记》等古书记载,它的用途是行裸礼,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斝”字与“散”的形体接近,故古书中常将斝讹误成散。 从器型上看,斝与喝酒用的青铜爵较为相似。它也有杯、扳、三足、双柱,但不同之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