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悉,为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事业发展,天津市设立了专项补助资金。近日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发布了《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根据《管理办法》,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由天津市文物局和财政局依据中长期文物抢救保护规划,共同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 以下是《管理办法》全文: 津文广规〔2017〕11号 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关于印发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专...
九州日月开春景,四海笙歌颂狗年。在农历戊戌狗年到来之际,由信阳博物馆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穿越千年来看你——南阳汉代陶狗文物特展”于2月23日在信阳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出的汉代陶狗造型各异,我正好是文物爱好者便前来欣赏一番。”市民张先生看完展览后说。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出灰陶狗、红釉陶狗、泥塑狗等形态各异的萌犬文物200余件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古老历史、...
市民隔着玻璃观看修复师现场修复文物 记者 张宇明 摄 在观众的视线里修文物是什么感受?“有种被注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月24日,陕历博文物修复科年轻的书画修复师张蜓还不太习惯被注视,但观众的热情为她和同事们的工作赋予了新的意义。 书画修复全过程一览无余 今年春节长假陕历博新开放了文物修复展示室,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探秘文物修复的机会。24日上午11时许,在位于陕历博西地下130平...
寿星,是民间传说中主宰人间寿夭之神,即南极老人星。在古代,寿星的地位极为崇高,《尚书》说:“(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中“寿”排在首位,可见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自东汉起,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结合在了一起,列入历朝历代的祭典,并由帝王亲自主持祭祀仪式,直到明代洪武年间才废除。但此后,民间对寿星的崇拜却更为普遍了。 自有寿星崇拜以来,其形象有...
陶瓷刷花始于清末,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俗称筛色瓷,是受西方传入的搪瓷喷洒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形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一、刷花瓷的制作过程 ...
孔雀绿釉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孔雀绿釉,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孔雀绿釉的产品见有三足炉、高足...
明器,俗称冥器,即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是用陶、木、石制作而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历代墓葬里都有发现,自宋代开始以瓷制作的冥器逐渐流行,一直到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在随葬的明器中,除仿制各种实用的器物外,还有房屋、井、仓、灶、猪圈、家具等模型,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生活情况以及雕塑艺术的水平。 下面介绍的几件瓷屋模型,就可以生动地说明明器在我国古代随葬习俗的普遍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这几件瓷屋...
近期常见有关媒体,相继介绍一把未载入《全唐诗》的长沙窑青釉褐彩“一别行千里”诗文壶。事实上这样的题诗壶是长沙窑常见制品,根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荣专家介绍:长沙窑所见诗歌在100首以上,其中90首不见于《全唐诗》;这些古佚诗大部分是通俗易懂的五言诗,其内容包括宫体诗、闺情诗、开悟诗、和诗等。“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是一首抒发商妇情思的春怨诗。 笔者有幸从藏友手里...
刷花工艺据说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它出现于清末而流行于民初,创始者为浅绛名家汪友棠、小轩氏 李友梅 、钱仙槎、张筱耕、徐云青等。其后,程大有吸收前辈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手法而自运炉锤,将刷花从花鸟发展到以人物为题材的崭新高度,开辟了人物刷花的新境地。 程大有 1902—1945年 有“刷花大王”之号,原名桂森,笔名程鹏,江西浮梁人。 笔者藏有他的一件刷花人物罐。作品为一服饰新颖的摩登美人图。...
五彩瓷,是我国釉上彩绘瓷的名品,它始自元代,到明代晚期的嘉靖、万历时已经相当完备,清代康熙则是五彩瓷发展的辉煌时期,它以绚丽的色彩、精湛的绘画、丰富的品类著称于世。 本文介绍一件康熙五彩器。此器高46.5厘米,口径24.3厘米,大盘口,粗颈,长圆腹,圈足。此器内外施豆青釉,器外用五彩装饰,豆青釉地浅淡柔和,五彩绚丽。器纹饰满身,口沿绘回纹,颈部和腹部以旋涡花卉纹为地,用叶形、菱花形、扇形作开...
五管瓶,是宋代浙江青瓷中常见的器型,其造型奇特,因腹部伸出五支圆管而得名。以龙泉窑产品最为著名。今介绍两件宋代龙泉窑五管瓶与同好们共赏。 北宋刻花莲瓣纹五管瓶 图1 器高2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6.8厘米。圆口,直颈,圆肩,圈足,肩部置五管,腹部用五层弦纹装饰,在弦纹层分别用菱形纹、卷草纹、莲瓣纹装饰。内外施青釉,釉色青中显黄,釉光温润。配莲花形盖,盖面用莲瓣纹装饰,盖钮雕刻一朵莲花。外底...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之子曹丕夺取东汉政权建立了魏国,后因混战兼并中出现的封建割据局面,形成了三国鼎立,也就是魏、蜀、吴的三国时代,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王朝,就是后人常说的“西晋”,当西晋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之时,原来坐镇在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的琅玡王司马睿于307年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称为“东晋”。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100多...
青海省大通县的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人称此地为“湟中”,在先秦战国时期,这里曾经是古羌人和月氏族集居活动的场所。根据《中国通史》书中的记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取河西地,开设‘湟中’,于是有月氏族人来降,与汉人错居。”汉宣帝以后,为强化边疆防务,派军队屯守,内地汉人也源源不断地随之迁入青海,他们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业、手工业各种生产技术,从而促使河湟地域经济空前的大发展,众多汉墓的遗存...
埙属吹孔气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它可能来源于古代先民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以后有了制陶工艺,石器工具逐步被陶器工具代替,石流星逐步发展衍变为陶埙。 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山西万荣县、甘肃玉门火烧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经考古测定距今均有7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产物...
笔者收藏的这对方形小盘是目前收藏市场上已十分鲜见的画珐琅工艺品,敞口,浅弧壁,四直足,通体施白色珐琅釉,盘底画珐琅彩博古纹,铜胎沉重,口沿与四足底露铜胎,盘内壁沿以黑地金彩绘制缠枝莲作装饰,盘心外圈用蓝料勾回纹,盘心画博古纹,笔致精细,立体感较强;盘外壁画黑地缠枝花卉纹,是清代晚期铜胎画珐琅器的上乘之作。 这对画珐琅盘所画纹饰为博古纹,是中国传统工艺品装饰中一种典型的纹样,博古即古代器物,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