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只白釉珍珠地划花练武图扇弧形枕面残片,是西安古瓷收藏家陈永昌先生馈赠给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的,它是件纹饰独特、刻画传神、十分珍稀的古瓷标本(见图)。枕面残长20.3厘米,宽14厘米,整体呈折扇扇面形,高度不知。枕面用划花手法画出人物、白云、青草和双线边框,以特制工具在其余空白处点印细密空心圆圈为“珍珠地”,构成一幅完整的珍珠地划花练武图画面。 珍珠地划花工艺自唐、五代密县窑开创后,迅即...
我们的祖先远在史前就开始驯化家禽,变野生为家养,以改善生活食品需要,做出了突出贡献。关于鸟类的笼养源于何时未见研究资料和实物佐证。传说,自商周或秦汉时已驯养笼鸟,应该说是有可能说明其历史悠远。 唐宋时笼鸟的驯养已很普遍,上自宫廷内苑,下涉文人雅士,民众也喜爱笼鸟。宫廷中专集天下名鸟并有专人饲养,以供内廷人员观赏羽毛之丽色,听其鸣啭嘹亮之声。同时以人工驯养使鹩哥、鹦鹉、八哥等鸟可学人语。由于世...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初期产品为青黄釉瓷器。入宋以后大量生产黑釉瓷器。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有一个兴起、流行到衰落的过程。器物口沿用金属包边,早在汉代即有之,那时的漆器在口沿部位包金、银或铜,称为扣器。口沿镶金银的瓷器主要出土于墓葬、窖藏和水井之中,而窑址中目前尚未有发现。目前发现的口沿包镶金银扣的瓷器,最常见的是北方的定窑和南方的景德镇窑产品。 笔者藏一圆口上包镶银扣的宋建盏(见图)。...
郎窑红,在1300℃以上的高火度还原焰中而成,是清康熙朝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时所创烧的一种别具一格的高温铜红釉(图1)。“从配合、工艺、烧成等情况推测,当时并不是有意识的创造此种色釉,很有可能是仿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只因釉料配合、釉层厚度及烧成制度控制不当,以至形成了另一种流动性甚大,具有大片裂纹、色调最为鲜艳的郎窑红釉,因它别具风格才不惜工本的大量制作,其中当有不少好的产品,因而更加获得了人们的赞赏,...
此罐高27厘米,最大围7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20厘米。胎质细腻坚硬,釉色光亮。以牧童牵牛过桥为主题,以夕阳西下、江中两叶小舟、芭蕉树下的农舍配景,极富生活气息。以浓墨刷出蹄、角、鬃毛等部位,充分利用光影效果,透视精确,将健壮水牛的皮毛、肌肉、骨骼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并将小桥上牧童牵拉水牛的动态表现得形象生动。背面行书题字为:“牵牛星认是前身,摘峰人间五六春。不去鹊桥寻织女,却因小劫落红尘。庚...
微敛的口部,方方的唇,宽宽的沿,鼓出的腹部,大立耳,蹄足,气魄真是够雄浑厚重的了。再看它周身的纹饰,也透露出一种厚朴美,和它的造型浑为一体。从玉器纹饰演变过来的兽面纹,到这时已经完全变形,仅存双目和一些弯曲的条纹,浮现在颈部,那方方眼眶中的瞳仁,似乎在水灵灵地转动,这是不是异化了的生命?宽大的波曲纹,在它的腹部形成了带状与环状相结合的浮雕,有起有伏,连续反复,有着一种活泼舒畅的律动感。还有那排列二...
云纹五柱器 47年前,安徽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器形奇异,纹饰精美,完好无损,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国宝级文物。然而,由于此件文物是首次发现,史书上从未见过著录,器物本身又无铭文,因此考古工作者一时很难说出它的名称和用途。后经考古学大家郭沫若端详鉴定,也无结果。 那是1959年3月,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皖南屯溪市西郊发掘两座西周晚期墓葬。当时该地正在修建飞机场,挖掘到两处相邻近的大土...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5.5厘米 口径9——10厘米 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 口与盖子母扣合,鼓腹,圈足。盖上有菌状钮,盖及器身出扉棱四条。整个器物以云雷纹为地,饰 纹或鸟纹。上腹部有竖瓦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内及器底均铸 “祖辛” 二字铭文。 庄重的造型配以华丽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充满浓重奇诡之感。其提梁两端怪异夸张的兽头将装饰代得更为凝重肃穆...
1974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高100厘米、重82.55千克 器呈方斗形,腹部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商代早期的铜鼎,有圆鼎和方鼎,器壁较薄,圆鼎为锥足,方鼎为柱足,足中空,与腹腔相通。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发展为长方形,口沿上耳有立耳,柱足。圆鼎的锥足变成圆柱形足,三足与两耳对称,器身多有富丽繁缛的纹饰。西周早期的方鼎基本沿袭商鼎形式,到西周中期...
在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着一面蹴鞠纹铜镜,引起众多文物家和中外体育界人士极大兴趣。1999年,在瑞士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物展览中,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观赏后赞叹:“足球运动源于中国。” 这面蹴鞠纹铜镜(见图)直径11.3厘米,厚0.4厘米,圆形。镜面光洁,背面是横铸浮雕状装饰画,充满浓浓气息的蹴鞠游戏图。前面左侧一名高髻鬓发、身态轻盈的女子一脚直立,一脚抬起作踢球状,一个球刚刚踢起;她的右侧一...
西周 兽面纹方彝 高32.6cm 青铜方彝,古代的盛酒器。彝,青铜礼器的通称。《尔雅·释器》:“彝、卣、,器也。”在古籍中未见以方彝为礼器的名称,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名之。 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青铜方形彝与青铜方形尊虽有相似,不同的是方尊敞口,方彝为直口,而且有盖,形体略呈长方形。两类相同之处表明器物曾在某时期有着相互的影响关系。方彝的特点在于它像一座房子,上有屋顶...
蝉纹觯,西周早期,高14cm,口径7cm—10.5cm. 觯撇口,束颈,扁圆腹,圈足。 器身自上而下装饰多层纹饰:颈部饰蝉纹,颈下为一圈蜗身兽纹,腹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 古人认为蝉每日只是靠餐风饮露维持生命,而且能够飞天入地,又会蜕壳变化,是一种很奇特神秘的生物,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蝉纹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见于商末周初时期。 觯是饮酒器。据《礼记·礼器》载:“...
四山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3.9cm,重127g. 铜镜细卷缘,弦钮,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相对应的近边缘处各饰四瓣花一朵,将镜面分成四等分,“山”字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等分内,山字右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桃形叶子。以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为地。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的特色纹饰,除四山字纹镜外,还出土有三山、五山、六山字纹镜,以湖南出土为多。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通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
面纹斝,商早期,高25cm,口径18cm. 此斝颈口侈大,口沿处有两根立柱,立柱顶端饰火纹,颈腹分段,颈部下端环饰兽面纹,腹部呈圆弧状鼓出,弧形单柄,平底,三角形锥状三足。 此件器物具有商早期的明显特征:立柱为不甚发达的菌形立柱,而商代中晚期的斝,其立柱则日见发达和突出。立柱顶端所饰火纹(旧称涡纹)是太阳的标志,其形状为圆形,中间略突起,周边有旋转的弧线环绕。早期的火纹主要出现在铜斝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