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藏有一件形态奇怪的瓷器,绘青花冰梅纹,其高7.5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7厘米,胎、釉、青料及纹饰特征与习见之康熙青花冰梅纹器物相同。从器型上看,其施釉部分与清康熙瓷缸形状完全一样,但施釉线以下却是无釉露胎尖状底(图1)。此器说是缸却有着无法平放的尖底,说是鸟食罐却没有带孔瓷系,独特的形制,在资料及传世方面都极为少见,《中国古陶瓷图典》及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中古瓷器型方...
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在《古陶瓷收藏与鉴赏》中著述:“辽三彩是我国低温彩器中一个重要品种,辽瓷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独有时代特征,颇具艺术魅力,历来为我国人民厚爱,是辽文化的宝贵遗产。” 此件辽三彩螭龙双耳尊(见图),高17厘米,腹径12厘米,足径7厘米。敞口粗颈,壁厚体沉,深腹圆底圈足。胎土细软呈浅红色,器内无釉,可见拉坯痕。通体施乳白釉不近底,釉汁凝混失透,釉面开片似冰裂纹,局部稍有剥落,含有...
史前时期,中国古代以活人用于殉葬,殷商时还很流行;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人殉遂以陶俑取代。成为中国陶塑艺术领域内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 图为西汉彩绘贵妇俑,陶俑的头部是汉代典型的堕马髻。头顶正中开缝,分发双颞,再于颈后集束为一股。面庞方圆丰满,神情自然;五官刻画细致,透露出不苟言笑、全神贯注的高贵气质。据说,梳堕马髻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汉代的妇女一般以着深衣、褂衣为尚。所谓深衣就是腰身一般都裹...
这是一只罕见的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胆式瓶(见图)。此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状的棕色细开片,不规则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体分三部分。左右分别为2个圆形开光五彩纹饰区,开光外为剔刻斗彩缠枝番莲纹。 第三、番莲纹作为主体纹饰,工匠为了突出工艺效果,把釉上红绿彩“拼”、“斗”于青...
鼻烟是舶来品,而鼻烟壶却是中西文化融合后的结晶。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也渐渐东方化,成为了鼻烟壶。 鼻烟是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几十年后而成的,有黑紫、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嗅之气味醇厚、辛辣。但细分起来,鼻烟主要有酸、膻、糊、豆、甜五种味道。其中以辛酸者为佳。但即使辛酸者,辛酸之后,也还具有一种回味无穷的醇香。鼻烟的功效主要有提神明目、去疫辟邪、舒筋活血等,在社会交往中,它常被...
辽代瓷器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陶瓷器皿,大都按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契丹形式的瓷器,都是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容器而烧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 这件辽代绿釉刻花单柄壶(见图),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7.5厘米,壶小口,口内收,丰肩,下腹部渐内收。壶身肩部一侧有多棱形短流,与之相对应处为双条形绳系。在壶流与系之间腹部一侧有竹节形横柄,柄端有...
在中山舰出水的零散文物中有大量的瓷器,其中除了日常生活用瓷外,有数十件为官兵们把玩的收藏品。近年,文物部门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加紧进行拼对、修复,有的已经渐渐成形或“站立”起来。其中,有不少的彩瓷。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近期,人们在一堆认为没有多大希望的乱瓷片中,发现了几件“官窑”瓷残件。即著有“居仁堂制”和“大清乾隆年制”等款的瓷器。现介绍如下。 粉彩花鸟瓶(图1、图2)长颈、敞口、薄唇、溜...
博山炉是古代焚香用的熏炉,焚香以驱赶蚊虫,也可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熏炉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博山炉盛行于两汉至六朝时期,其炉盖雕镂成高而尖的山峦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人们在古墓中常见有青铜博山炉出土,最为精巧者当数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这里介绍两件江西地区六朝墓出土的青瓷博山炉。 一件出土自丰城市东晋...
该卷缸通高49厘米,口径56.6厘米,底径34.24厘米,该缸圆折口,深腹,腹下渐收。圈足,口沿处饰一周几何纹,卷缸周身满绘青花山水景物图纹。图正面远山近壑,山路崎岖伸向远方,葱翠林木,怪石老松,屋宇人家。图背面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江水舟帆,小桥人物,亭榭楼阁。该缸山水景物图纹构思舒朗细腻,绘画工整精湛,整体绘画风格受当时宫廷文人画影响,具有大家韵味。图纹之中山水景物的绘画采用了“斧劈皴”技法,所...
尊盘—商周十大青铜器精品之一 在曾侯乙出土的青铜器中,尊盘是最精湛的工艺品。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铸造学会的传统精铸工艺鉴定会鉴定后认为:“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青铜盘,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巧、复杂。是现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复杂、精美的珍品。” 它被列为商周十大青铜器精品之一,也是曾侯乙墓中唯一无人复制、仿制出来的铜器。 尊和盘是两件器,放在一起又浑然一体。尊是盛酒的,盘则是装...
凤鸟纹爵,西周中期,通高22cm,最宽17.1cm. 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装饰鸟纹。 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最早出现于殷代铜器上的鸟纹是小鸟纹,常常以宽带状的形式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作为辅助纹样。小鸟纹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鸟身竖立,另一种鸟身横置。...
大尊缶出土共2件,造型一样,大小相近,花纹相同,两件大尊缶分别高125、126厘米,腹径100、102厘米,分别重292、327.5公斤。此为两周时期已出土的最大的两件酒器,应为储酒器。 器体采用两次铸接,内壁上可见两模合接处有凸起的箍带。器表有纵范痕四条,每截为四块范合铸,两次铸的范痕不在一直线上。盖钮和腹钮均为铸接。这种分铸法如同联禁对壶一样,技术水平相当高超,是大型器具采用分铸法的精品...
目前国内博物馆把青铜爵一概指称为“斟酒器”是不妥当的,西周以后的爵其实为饮酒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薛理勇最近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早把青铜爵说成“斟酒器”的是河南考古专家,他们根据1975年偃师“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只乳丁纹爵作出这样的推测。那只乳丁纹爵为商代早期遗物,总高22.5厘米,从称为“流”的槽口部到“尾”长31.5厘米。鉴于“流”长约13厘米,于饮酒略有不便,于是考古学家...
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 我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的金属表面装饰工艺,称为嵌错,也称错金银,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各种花纹、图像、文字。嵌错工艺过程是:首先要制槽,在金属器物表面按花纹、图像、文字铸成或刻出凹槽,将金属丝、片嵌入槽内,捶打压实。用磨石将嵌入的金属磨平,再用皮革、绒布蘸水反复磨压,使器物表面光亮、花纹清晰。这种工艺兴起于春秋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铜器“栾...
明末清初红铜鎏金龙凤海棠形方壶的大小尺寸,正好握于手掌之中,如一朵变形的海棠花,稳重对称。从大体上说,壶的形制大小与时代有关,即明代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文人壶的气息加重,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抵”,精工巧妍,浑朴精致。 该壶红铜打造,硬度不高,其上易施雕刻且可塑性强,运用铸锻,模具锤击,拼焊,鎏金,水磨等工艺,铜质精,形制好,皮色佳,工艺绝,坚固耐用。 该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