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本馆所展陈的匾额,就其书法来论,都可称之榜书艺术。而本厅展陈的匾额因其形体硕大,字径相应更大一些,故称之为榜书艺术厅。 这些木制和石刻匾额,有题款的很少,但观其字,应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中国榜书协会主席李力生先生观后,感叹的说:“这才是真正的榜书艺术。中国书协副主席 刘艺老 先生观后提出:“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今人已无法超越。”题写在匾额上的大字,古人称之为榜书或...
《进士》指可以进授爵禄之士,隋大业中,乃以进士为考取人才的科目,唐宋金元皆因之,明清两朝,具有举人资格的人,经全国统考(会试,殿试)后成绩及格的被录取者,皆称进士,因成绩之高低,分为三甲(三等),称一甲三名,一甲(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甲(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甲(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本厅展陈的匾额,皆为进士所题写之匾额,其中以状元题写为最多,次之为榜眼,探花,余者为著名进士所题写。 进士,其学位,...
举:向朝廷举荐人才之意。 汉代取士尚未施行考试之法,皆令郡国相荐举:故谓之举人。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称乡试(全省秀才考取举人的统称)被录取者为举人。 “举人”这一科名,相当于今日的学位,按清末废科举之后与新办学堂 相对接规定,举人学位相当于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属中级学位。 具有举人资格后,有新的社会地位。见县太爷可以不拜。如犯法,须先革除 举人学位,方可治罪。类...
科举制度的孕育和产生,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选拔贤才”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愿望,对如何建立选拔官员的制度,夏商之后都不断进行尝试,而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曾用过的选官制度则直接为隋代创建科举制度铺垫了道路。尤其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治主张,使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理论得到充分应用。
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为仿古两进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2600平方米。其中,展陈以与中国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科举匾额”及较多科举文物为主。博物馆共分五个展厅:第一序厅展出中国科举简史及有关科举知识,以图片实物为主;第二厅,生员(秀才)匾额厅;第三厅,举人(文举、武举)匾额厅;第四厅,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匾额厅;第五厅,大型木匾、石匾厅。本馆由姚远利个...
现在 政府机构,悬挂的白地黑字窄长名称标识牌,存在着诸多弊病。由于其形制存在的先天不足,造成形式与内容的极不统一。它不能与高大的建筑相匹配,没有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示国家和政府的尊严,与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地位不相称。 在改革开放 30 年后的今天,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破除“凡是”,予以大胆的变革和完善,借鉴中国最传统的标识名称形式 ----...
匾额,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被我们继承了,如何利用这种艺术形式为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所用,创建新时期的匾额文化,是一个重大文化课题。 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古代匾额文化,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忽视了对古代匾额的研究。 首先,国家级博物馆都没有匾额的专项收藏和展示,文物部门至今尚无专人或专门机构研究古代匾额。古代匾额被轻视了。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社会史学家和文博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关注过它,致...
中国古代匾额,是实用艺术品,它的沿用从秦到清,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它是古代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艺术和文字符号的综合物,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在艺术上,它集书法、文学、石木雕篆彩画漆饰的艺术技法于一身,并与古代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是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品。 古代匾额,无论从形式到艺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传播文化道德,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跨入牌楼式大门,展现在面前的是励志堂,这里放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的科举门。这座科举门实际上是一座汉白玉石雕牌坊,其顶部为元代汉白玉石刻遗存。其实,以前的贡院考棚、州县府学、文庙等考试及教育场所,都立有这类象征意义的牌坊,但是在正中所刻文字一般为“禹门”或“龙门”,唯独这座牌坊正中所刻文字为“科举门”。 “...
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正门 博物馆门前牌匾与石像 序厅内孔子像 内院小水池 “金榜题名”场景复原 至德堂——大型木匾、石匾厅
位于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村的科举匾额博物馆,经过几年的筹备将于本月底对公众开放。在这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式博物馆里,收藏了500多方明、清时代的科举匾额,人们可从中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及相关文化知识。
在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村附近的一处僻静场所,多年来藏身着一座外人罕知的“科举匾额博物馆”。记者昨天获悉,这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内收藏的500余方明清科举匾,“五一”黄金周后将对外展示。随着一块块匾额的出身被考证揭示,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文化也由此折射出来。“除号舍、金榜之外,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用数百尊雕像,还原北京建国门贡院考...
科举匾额博物馆开馆首日,游客穿过悬挂明代石匾进士第的仿古门 摄影/本报记者黄亮 科举匾额博物馆昨开馆试营业——— 在一本比名片还小的印本上竟写满了2.9万字,肉眼极难辨清。这不是书法艺术品,而是清代考试作弊使用的“口袋书”。昨天,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内的科举匾额博物馆(本报曾在5月11日进行报道)开馆试营业。其中,清代至今的考试作弊工具从另一面解读了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历...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拥有三百块以上明清进士所题匾额,在题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均“榜上有名”。如今这张“大榜”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字:张济生——这位63岁的著名书法家所题写的“励志堂”匾额将被悬挂在博物馆正中央,成为博物馆惟一一块今人所题匾额。 该博物馆的雅名便为“励志堂”,馆长姚远利建馆两年多来一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