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 盛水器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30.9厘米、底径9.1厘米 花釉瓷是一种在底釉上洒刷花斑釉装饰而成的瓷器,主要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的斑点。这种釉上彩需要掌握好釉了的调配和施釉技术。花釉瓷在唐代书籍中也称为“花瓷”,是鲁山窑所烧造。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在河南省鲁山县、内乡县、郏县、禹县及山西省交城县发现过烧造花釉瓷的窑址。器物有壶、罐、腰鼓...
唐 盛器 高21.9厘米、口径6.3厘米 此器为短颈,筒状直腹,短流上饰6道弦纹,器身施黄釉,釉下可见拍印的网状花纹。寿州窑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瓷器以黄釉为主。黄釉是在氧化焰中烧成,又因控制火焰之别而产生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色。坯面一般先施白色的化妆土。器类有碗、钵、杯、注子等,以碗最多。
唐 生活用具 1956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 高7.7厘米、长14.7厘米、宽10厘米 此枕为长方形,装饰作盘旋扭曲的木纹状,是唐代出现的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这种瓷器是用两种不同的泥料做坯(一种色深,一种色浅),两者交叠拧绞再施釉烧成。在唐代的巩县窑、耀州窑、寿州窑等窑址中均发现过绞胎瓷片。唐墓中出土的绞胎器物种类有杯、碗、盘、罐、枕等,以长方形枕最为常见,文献记载瘿木...
秦 量器 椭圆形的长30.2厘米,长方形的长24.3厘米 为便于国家征收粮帛、物资及土木工程的计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决定把秦国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这两件铜量的外壁均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均为当年秦统一量器的标准器具。
秦 货币 直径3-3.6厘米 此钱呈圆形,中有方孔,无廓,钱面铸篆书阳文“半两”二字。钱范则仅存两个完整和一个半残的“半两”钱范形。 兼并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即重24两;以圆形方孔的青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即重12铢。根据考古发现,秦朝“半两”钱与战国“半两”钱形状一样,重量不一。战国“半两”钱一般重6铢以上,以重8铢左...
秦 铺地砖 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 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故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是对秦朝歌功颂德之词。
清 高50.5厘米 五世达赖名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出生于前藏山南琼结地方。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应顺治帝的邀请率侍从3000人到达北京,与顺治帝在南苑相会,并居住在专为他修建的黄寺。次年二月,他离京返藏,五月,行至岱噶时,顺治帝派礼部尚书、理藩院侍郎将颁给他的金册、金印送到,正式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回藏后,他...
明 明代拓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时登临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举行封禅大典,勒石颂德。刻辞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四面环刻,前三面为秦始皇时所刻,第四面为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所刻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书体同琅琊刻石一样,为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亦为李斯手书,是秦代的重要文献。刻石年久漫泐,至明朝只剩29字,到清代仅存10字。传世拓本中,以北宋时全拓本最...
唐 (公元618年-907年) 熏香器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 直径4.8厘米 该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香囊外壳通体透...
秦 量器 1950年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积2000毫升 秦代量器的质体有铜质、陶质和木质3种。此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这种陶量出土甚多,都是当时的标准器具。此量形似圆桶,上口略侈,宽平沿,直壁,平底。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是用十个方形四字阳文印作一排打在陶坯上焙烧而成。此器为秦代的半斗量,容970毫升,...
唐 食器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 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 银盘作葵瓣形,下面附有浇铸的卷叶形三足,盘中饰一回头嘶吼的狮子,宽边沿,盘缘饰牡丹花纹,正是盛唐时期金花银盘所具有的特征。 唐代书籍中已有“金花银盘”的名称,指饰有镏金花纹的银盘。由于受到中亚、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后期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金银器已十分流行,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江...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54厘米、长52.7厘米 此马全身白色,马鞍上则披有墨绿色绒毯状障泥,胸前股后络以绿色革带,串以黄色朵花,垂挂金铃等饰件,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矫健,形态逼真,将盛唐时期达官贵人的华贵乘骑活脱脱地塑造出来。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器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 明器 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唐墓出土 长10.7厘米、宽8.7厘米、高5.1厘米 中国陶瓷枕始出现于隋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瓷枕是河南省安阳市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墓出土的,唐以后的陶瓷枕在南北各地多有发现,有绞胎釉枕、三彩枕、青花瓷枕等。此枕因个体小,有人认为是脉枕,用于诊脉时垫腕。也有人认为用陶瓷作脉枕不合医道,应为随葬明器,只是不注重尺寸大小而已。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7厘米、长27厘米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政府设有养鹰坊,有专门负责驯养的人员,贵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饲鹰骑俑外,甬道壁画中还绘有几个擎鹰牵犬的内监。 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时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此...
唐 明器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小土门出土 高23.5厘米、长26.5厘米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 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