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长114.6厘米、宽205.5厘米 这是一幅反映北京妙峰山庙会的民俗画,是研究北京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历史形象资料。妙峰山在北京西北部,距京城约35公里。妙峰山的道教宫观里,供奉着被妇女视为至高无上的碧霞元君,故到妙峰山进香者以妇女为多。每当妙峰山庙会,香客盈路,商品云集,还有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清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 1953年文化部文物局拨交 纵24.5、横14.6厘米 纸质,木刻印。共11页。 此书为太平天国宣传教育书籍之一,以东王杨秀清名义颁布,卷首有杨秀清撰写的序文一篇,歌三首。自述奉上帝之命,下凡辅助天王起义救世的经过,并讲述劝人“弃邪归正”、“个个修好,人人炼正”的道理。本书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刻本,为国内孤本。原为清苏松太兵备道吴煦家藏。1...
清 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43年1月29日) 1959年8月购自书商萧新祺 纵16.5、横22.3厘米 作者: 林则徐 纸质,毛笔写 1842年3月林则徐因禁烟遭到投降派诬陷,被道光皇帝下令遣戍新疆伊犁。12月抵达流放地伊犁惠远城。一个月后即为旧历壬寅除夕,年关远戍,林则徐异常感慨,撰七律四首抒怀,并录寄同乡友人、陕西孝义厅同知刘闻石。1959年8月购自书...
汉 西汉 兵器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汉墓出土 矛长21.9厘米,鐏长15.8厘米 此件铁矛呈扁平的柳叶形,铜鐏细部用错金勾勒,表现出当时兵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此矛矛身扁平似柳叶形,筩部上小下大,中腰用一圈铜箍加固,箍上饰鹰,头朝下,其喙钩和筩部形成小孔,当用来系缨。矛下有青铜鐏,鐏的上部作圆筒形,下部似蹄足。蹄足上饰浮雕兽首,兽首细部用错金勾勒,其它部分错金作流云纹。鐏...
汉 西汉 兵器 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长33.7厘米 戟兼具刺、钩、啄、割4种功能,在汉代实战中使用得十分普遍,人们常用“持戟百万”来形容军事力量的强大,说明持戟兵士的多寡已成为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此戟为汉代士兵最常用的戟形。 此戟呈卜字形,戟身扁平,前端直刺呈尖锋,后端微钝,戟身中部横出一直刃,亦尖锋。 戟兼有刺、钩、啄、割4种功能。青铜戟的出...
汉 西汉 军队调动凭证 长5.6厘米、高2.5厘米 汉代使用铜虎符发兵的制度始于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九月。铜虎符分左右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发给各郡。国家要发兵作战,派遣使者到郡,郡守必须验合左右虎符方能生效。此件虎符为半符,虎身侧面嵌“张掖左一”银字,背存“与张掖太守为虎符”8字的左半边,是西汉政府颁发到张掖郡的虎符。
汉 西汉 残长2.5厘米 中国古代在封缄公文或书信时,在竹简外再加一检(即刻有横向木木槽的木片),用绳索将检捆缚起来,在槽内捺上一块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文称作“封泥”或“泥封”、“艺泥”。“齐铁官印”4字为篆书,是西汉初年齐国经营铁业、自设铁官的印信。
清 全卷长369.5厘米、宽35厘米 在清代,汉族嫁娶的形式是,男子将女子迎娶到自己家里来。随着地区的不同,婚俗礼仪则各具特色,此画卷中的新娘骑着黄牛,新郎随旁,伴有不少迎亲者,似是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婚娶形式。迎亲后,即是饮喜酒相贺。画面上众多客人聚集在一起,饮酒助兴,场面十分热闹。
清 在清代,中国的棉布种类较多,有蜀布、都布、班布、云布、冷布、飞花布、丁娘子布、鸡鸣布、女布等。布一般以棉、麻为原料,经过纺纱而织成布之后,又经过浆染、印花,成为各种类型的布。如蓝印花布,以油纸刻成花板,然后蒙在白布上,用石灰、豆粉和水调成防染粉浆刮印,待其干后,用蓝靛染色,再干后,刮去粉浆,即成花布。清代民间的蓝印花布较为普遍,有蓝地白花、白地蓝花,内容有花卉、人物、故事等。图片所示为方...
汉 西汉 农具 1980年福建省崇安县汉城遗址出土 长16厘米、高12厘米 崇安地处当时水路交通的要冲,是闽越族的重要聚居地,很可能是西汉闽越族所建的“王城”。除耙外,该遗址还出土了镢、臿、镰等铁制生产工具,显示了中原汉族和闽越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证明西汉时期的铁制农具已经推广使用到边远地区。
清 全卷长543.5厘米、宽46.3厘米 作者: 清·赵澄绘 淮河与黄河同为北方水运之大患,清初十分重视对黄淮的治理,特别是淮安的清口和高家堰,其地当黄、淮、运三河的交汇处,治河、导淮、济运的关键工程集中在淮安的清口一带。只要运河自然畅通,漕运自可无虞。这幅治淮图卷详尽描绘了清初治河的情景。
清 高30.5厘米、宽22厘米 在清代前期,治河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黄河自北宋以来改道南移,夺淮入海,黄淮合流。在南北1500公里的运河中,有100公里借黄河河道而行,黄淮一有灾变,漕粮运输则大受其阻。《黄河筑堤图》描绘了清初整治黄河的具体情况。
汉 西汉 铸造范型 山东省寿光县出土 长24.1厘米、宽9.5厘米 西汉前期,官府铸钱几经变更,私铸钱盛行,钱法混乱。汉武帝时期,为弥补连年用兵的巨大开支,从财政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113年实行货币专铸的政策,把中央铸造的五铢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同时销废各种旧币,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铸币权收归中央,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增加了国库收入,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此件...
清 高24.9厘米 作者: 焦秉贞 这是一组描绘清代农业生产的图画。焦秉贞,济宁(今山东济宁)人,钦天监五官正,善画人物山水。康熙中期图《耕织图》46幅,甚受康熙帝赞赏,命工匠镂版印刷。所示图片为“耕”、“簸扬”和“采桑”。
汉 西汉 货币 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克 汉武帝实行货币专铸政策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令丞负责在京师铸造五铢钱,其中钟官主铸造,辨铜主检验成色,技巧主刻范,所铸货币轮廓较深,文字有小篆气韵,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五铢钱自汉朝启用,至隋朝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