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农具 浙江省杭州市志初山出土 长20.3厘米、高18.1厘米、厚1.4厘米 使用石破土器时,利用器身所开的长缺口和顶角缺口捆绑木柄,木柄上系绳可牵引,破土器带刃的长边入土,前边两人挽拉,后边一人扶把而耕。有的学者认为石破土器可用于开沟挖渠,是最早的开沟犁。
清 (1644 - 1911年) 陈设品 高6.7厘米、最长23.5厘米、最宽15.6厘米 清代的玉雕工艺非常出色。清代宫廷设造办处,下设玉作,专门招揽全国名匠从事皇家玉器的雕琢。民间碾玉作坊,以北京、扬州、苏州、大理为著。当时玉雕的原料有白、青、碧、黄、翠玉等,常见器物有瓶、壶、碗、洗、花插等,还有各种动物及巨型山子等。这件青玉双联洗,是由两个四角洗的各一角相联为一整体,其余六...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龙山文化 制陶工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客省庄出土 长8.5厘米、9厘米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人们主要采用手制和模制的方法。手制是指直接手捏而成,或用泥片贴筑而成;模制是指用编织容器或葫芦等为模具,把粘土贴在容器上,这一阶段的陶器,胎壁厚薄不匀且粗糙,火候也较低。后来则出现了泥条分段衔...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5年四川省彭山县出土 高25厘米、宽39厘米 此砖上部是一座立在四根粗桩上的干栏式粮仓,左下部两人立在矮架上踏碓舂谷,右下部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另一人持双扇飏风除糠。 关于谷物加工,汉代已有足碓、水碓和畜力碓的发明和运用。为了簸去糠秕以取得精米,西汉末年还发明了装有机械装置轮叶的扇车。此画像砖中使用的是足碓舂米的方式,即利用杠杆原理...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距今约5000年,薛家岗文化 1979年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 长47厘米,宽13.3厘米 这件石刀呈长方形,背厚刃薄,造型规整,棱角分明,通体精磨。刃端略宽,较平直,略有磨损痕迹,背部近顶端一侧穿9个圆孔,呈一字排列,分布均匀,孔径大小相似,有明显的对钻痕迹。 薛家岗文化因1979年发现于安徽潜山的薛家岗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的江淮...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3年陕西省绥德县出土 大庄园在各地的出现,是东汉经济生活的主要特点。这类大庄园虽以经营农业为主,但畜牧养殖、果蔬桑麻、煮盐酿酒,百工技艺,无所不有。大庄园中自给自足,闭门成市,俨然独立王国。这些石刻中五谷遍野,牛羊成群,车马、牛耕、奇禽异兽,还有宴乐、歌舞、出行等,反映了陕北地区豪强地主的经济和生活状况。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距今约5000年,马家窑文化类型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出土 长12.5厘米,宽2.4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为单范铸成。这件青铜刀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文化层经碳十四年代测定约在公元前3280年至公元前2740年之间,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 这件青铜刀由单范铸成,弓背,微弧刃,短柄,保存完整。青铜一般是铜与锡、铅...
清 陈设品 高14.2厘米、口径31.7厘米、底任19.8厘米 铜胎画珐琅器是以铜做出器胎,然后把珐琅质釉料填画在器物表面。铜胎画珐琅工艺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获空前发展。这件铜胎画珐琅花盆,饰以蝙蝠、莲花纹饰。蝠莲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之一。汉字中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谐音,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莲”又与连绵不断的“连”谐音,因而蝠莲纹就寓意幸福相连。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佩饰物 1974——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 长3.3——9.5厘米 此组锥形玉饰造型大体接近,尖部均呈较钝的锥状,尾部磨成细铤状的短榫,榫端多带小孔。 锥形玉饰可能由早期锥形骨器演化而来。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普遍存在锥形骨器成束随葬的现象,最多的一片墓地内有200余件。在晚于大汶口文化的长江流域良渚文化里则发现了大量的锥形...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画像石为1952年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镇东汉墓出土 石面纵82.6厘米、横105.5厘米 在秦汉以前,“木耕手耨”的人力耕作仍普遍存在,牛耕并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西汉时期大规模地推广了牛耕,牛耕在中原地区逐渐盛行。至东汉时,牛耕逐渐向长江和珠江流域推广。《后汉书》中屡次记载了遥远的边地郡县太守“驱率吏民”“教用犁耕”的功绩。这块画像石反映了东汉...
清 文具 高15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8.7厘米 作者: 吴之璠 这件笔筒竹质精良,雕工细致,筒身雕刻的内容题材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刘海戏金蟾”。 金蟾,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是一种灵物,得之可以致富。刘海,是传说中的一位仙人,原名操(一说哲),五代时人,后学道成仙,号海蟾子。后世人们以他为福神。笔筒一面刻画刘海披衣袒胸、赤足交脚坐于笤帚上,笑容满面地俯身逗弄一只三足金蟾...
汉 东汉 明器 1952年四川省成都市青杠坡出土 残长20厘米 持锄中耕除草为农务之急。《汜胜之书》中一再提到“早锄”、“复锄”、“有草锄之,不厌数多”,可见锄在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性。汉代的锄有全铁制的,其锄头有呈板状、两肩斜杀的,也有呈斜肩梯形的。另外还有一种铁口木锄。这件执锄陶俑残片即为使用末端外侈的铁口木锄之例。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兵器 广东省博罗县角洞出土 长者长23.3厘米 石矛后部捆绑长木柄,使用者或持矛柄刺杀敌人,或举矛柄投刺敌人。弓箭和矛是原始人最重要的武器。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佩饰物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9号墓出土 长3.3-12厘米 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日益扩大,富有的人习惯用各种玉饰装扮自己。瑶山7号墓出土的这组锥形玉饰即是当时的装饰品。锥形玉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人体装饰品,原始人或把它垂挂在头发上,或把它戴在颈项上,或把它佩在腰间。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礼器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8号墓出土 长16.3厘米、宽13厘米 使用玉钺时,利用钺身的穿孔捆绑木柄。发掘时发现已朽的木柄痕迹,柄长80厘米,柄上端装有玉钺冠饰,柄下端装有玉钺端饰。玉钺身、木钺柄、玉钺冠饰和端饰组成了完整的玉钺形态。另外,在本钺柄的一侧还发现两个小玉琮,当为玉钺的挂饰。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周武王手持一把大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