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 食器 口径23厘米 器内铸铭文58字,记述十三年正月壬寅日,周王征伐南夷,赏赐给无□4匹马,无□制作这件簋用来祭祀先祖。南夷是周朝时南方的少数民族。
西周 盛食器 鼒簋内有10字铭文,记载周王伐荆,鼒参加了这一战事,并用俘获所得铸造这件青铜簋。铭文中的荆就是楚,也称“荆楚”或“楚荆”。楚在西周时期是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对中央王朝时叛时服,周昭王曾亲率大军南征楚国,结果溺死于汉江。鼒簋是“昭王南征”的文物实证。
西周 盛食器盖 高7.4厘米,口径24.6厘米 器盖内铸铭文9行96字,记述比与攸卫牧之间发生田地纠纷,比向周厉王提出诉讼,周厉王派人裁决,比胜诉。此篇铭文是一宗较完整的诉讼案例,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及诉讼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撰文:于成龙 )
西周 周穆王时期 乐器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38.5-48厘米,铣宽25.4-27.5厘米,重6.7-20千克 圆甬,有旋,旋上干作方形,腔体较阔,枚、篆间距较大,钲部与枚四周分布乳丁。 钟始见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奏响在当时贵族举行的祭祀、宴飨等活动之中。青铜钟一组数枚,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此即编钟。与音域的发展过程相关,编钟的组成数...
西周 西周晚期 盛酒器 高51厘米 器口、颈、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收敛,两侧置兽首衔环耳,腹部庞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颈部饰波曲纹,腹部饰蛟龙纹。 器颈、腹部内壁铸铭文: 铭文凡21行151字,记述了作器者颂受到周王“册命”。在目前所见出土材料中,对于 “册命”典礼之记录,见于多篇西周时期的金文,其中,尤以颂器铭文所记最为详尽、完整。上列《颂壶》所记之 “册命”典...
西周 盛食器 高13.7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5.4厘米 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鼓腹,圜底,圈足较高。颈部、圈足饰带状饕餮纹。器内铸铭文4行23字,记述了周成王伐奄侯之事。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纣子武庚为商后,留守商都,借以管理商人,同时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对其加以监督,称为 “三监”。不久,周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因成王年幼,遂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
西周 盛食器 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 高24厘米 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器侈口,附耳,深腹下敛,微鼓,圈足下缘附边条。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腹部饰回首龙纹,圈足饰鸟纹。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始封之君乃召公奭之长子,封地在蓟(今北京)。在北京房山琉璃河亦发现铸铭“侯”的青铜器,并发现西周时期的城址及燕国贵族墓地,是推定此处为燕国始封之地的重要依据。 匽侯盂...
西周 传河南省浚县出土 斧上有“康侯”铭文,康侯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封,也称“康叔封”。周初分封诸侯,姬封被封为康侯,其领地在原商王所在的地方,建立国名“卫”的诸侯国,康侯是卫国始封之君。河南省浚县发现过西周时期的卫国墓地,出土过有“康侯”和“卫”铭文的青铜器。
绢本设色 纵49.2厘米、横31厘米 此图绘雪景。左侧山崖高峻陡峭,树木苍郁,枝叶茂盛。远山如带;朦朦胧胧。山崖角下有一处院落;柴门紧闭,茅屋旁青竹丛茂,一人临窗坐读。左侧下部的“李嵩”、“李宗成”名款均是作伪后添。这幅绘画布景严整,山石用大斧劈皴,从时代风格看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作品;从个人风格看是李唐画法;但皴擦零乱, 缺乏严正秀润,系宗法李唐者而非李唐真笔。李唐是宋徽宗时画院待诏,高...
宋 北宋 黄庭坚书 全卷纵25厘米、横1004厘米,每字直径约20厘米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书法家。他的诗词有很深的造诣,书法尤为著名,擅长行、草,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所书明瓒(即唐代懒残和尚)的诗卷,已为后人分割为二,现仅存后面的题款,即本卷。全文为:“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
宋 此书由北宋吕大临编撰,于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成书,全书10卷,收录了当时朝廷及私人所藏的古器。其中一至六卷所收为鼎、鬲、爵等商周青铜器,第七卷为钟、罄等乐器,第八卷为玉器,第九、第十卷收秦汉时代器物。每件器物皆摹绘其图形与款识,记录其尺寸、容积和重量,并作出一定的考证,对该器物的出土地点或收藏之处也加以说明。此书体例谨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宋 北宋 手稿 手稿现存29行,计460余字,楷书,夹有小字,多处用墨笔涂抹。《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其内容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止,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现存于稿的内容叙事并不连贯,往往某一件事只写开头数字,其后即以小字“云云”接之,再下则另写他事。由此可知,这个于稿只是《资治通鉴》的初稿或细纲。史事叙文后,又有陈谢...
宋 明刊本 这是供弹唱用的文学作品,金代董解元撰,内容取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但情节有重要改变,突出了红娘、莺莺、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结局是张生与莺莺结为良缘。文段用14种宫调套曲来演唱,故曰诸宫调。表演时,一位演员身兼三事:手弹琵琶,同时唱词、念白,其形式颇似现在的苏州评弹。因用琵琶伴奏,此书又叫《弦索西厢》或《西厢□(扌刍)弹词》。后人一般称之为《董西厢》,元代王实甫的名作《西...
宋 影印明刊本 宋代盛行一种说故事的曲艺形式,俗称“说话”,也就是说评书。“说话”用的稿本称为“话本”。“说话”的内容有“讲史”与“小说”两大类。“讲史”大多依据史书所记,选择某些历史事件,对其情节略加铺张,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小说”则来源于社会生活与民间口头传说,题材广泛,有善恶报应、男女情爱、精灵神怪,以及强盗、侠士、风尘女子的活动等,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比“讲史”更吸引听众...
宋 清刻本 这是南宋姜夔的词、曲集。姜夔(公元1155——1221年),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市)人,其诗、词俱佳,又精通音律。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后,双方以淮水为界,南宋的偏安略得稳定,纵情享乐之风泛起。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了一些人的诗词风格。姜夔的作品就见不到慷慨悲歌之势,而刻意讲求格律与音节的和谐,专注于纯艺术性,内容多为吟风弄月或记叙客游;少数作品虽是对时事有感而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