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大顺通宝直径2.6——2.8厘米,永昌通宝直径2.5——3.8厘米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曰“大顺”,设立政府机构,并设铸钱局,铸“大顺通宝”通行于市。其钱背铸“户”或“工”字,有“一角”、“二角”、“三角”之分。同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曰“大顺”,建元曰“永昌”,改六部为政府,设局铸造钱币名曰“永昌通宝”,大钱值白金一两,又有...
明 1957年河南省内黄县发现 拓片纵155厘米、横69厘米 此碑记述明末河南地区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悲惨情境。这里自崇祯十二年至十七年(公元1639——1644年)每年都有灾害发生,经常五谷不收,致使粮价暴涨,人们以树皮野菜充饥,广大中原地区赤地千里,瘟疫流行,死者大半,不少地方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碑文也记述了李自成在河南的活动情况。
汉 西汉 打击乐器 传四川省成都市出土 高59厘米 秦汉时期,今四川地区的经济、文化已高度发达,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历史上曾在这里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的巴蜀文化虽然逐渐与全国统一的汉文化相融合,但其灿烂辉煌的尾声依旧可寻。这件铜錞于,为虎钮,肩部膨出,腹部为椭圆直筒形,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蜀人或巴人遗物,为了解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汉 西汉 盛干果或调味品的器物 195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侨新村出土 长17.9厘米、高10.1厘米 此罐由4个小罐联成,底部有卷曲形短足6个,其中每罐底部1个,两道横梁下各附1个。盖顶中央有鸟形立钮,边沿各有4个钮饰相对而立,2个作卷曲形,2个为鸟形。盖面间饰篦纹与细线旋纹,腹部间饰水波纹、篦纹与细线旋纹。 广州地区出土的陶质联罐用来盛干果或调味品,主要流行于西汉前期...
汉 西汉 储容器 1957年广东省广州市华侨新村出土 高9厘米、腹径15.3厘米 三足器是今广州一带西汉前期各型墓中都有的特殊器形,形体不大,器内偶尔见到一些炭化了的黑色小粒和碳粉状物。三足器和各种联罐及三足盒、小盒等器物都是广州汉墓中富于地方特色的器物。
汉 西汉 盛酒器 1953年广东广州华侨新村出土 高27.2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12.5厘米 此类壶仿匏瓜制成,故名,在广州地区的西汉至东汉前期墓中均有出土,尤以西汉中后期为多,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此类壶后渐被陶瓶所代替。
汉 西汉 炊具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 高28.5厘米、口径30厘米 此鼎为南粤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越式鼎在先秦时已形成,鼎足明显外撇是其特征。一般说来,汉代的越式鼎制作较粗糙,无纹饰,底部多有后烟炱,为实用器。
汉 西汉 餐具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查布哈河采集 长23.3厘米、宽3.9厘米 此铜刀为古代乌孙族的典型器物。乌孙于西汉前期西迁后,其活动中西移至伊犁河流域。乌孙人过着随牧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多良马。墓中常出羊骨,并往往与小铁匕首共存,有些匕首还插在羊骨上,反映了乌孙人“肉食酪浆”的生活习俗。
汉 195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于什格提出土 高3.5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卧羊钮,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为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汉代羌族主要包括分布在今甘肃、四川西部的白马羌、青衣羌和旄牛羌等,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青海东部的黄河河曲及湟水流域一带的羌族,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内迁...
汉 西汉 兵器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此为东胡族使用的远射器,同时出土的有细石镞、骨镞、铜镞、铁镞,大致可分为翼式、棱式、扁平式和矛式。矢杆多用竹材。其中的“鸣镝”为铜制球形,中空有孔,射出后因风吹其孔,发出响声,俗称“响箭头”,又称“号箭”,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信号弹。
汉 西汉 装饰品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西丰县西岔沟墓葬出土的大量玛瑙、碧色玉石、绿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质的管状珠、圆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长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构成了当时所称东胡部族所特有的装饰风格。
汉 西汉 装饰品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出土 高7.7厘米、直径4.5厘米 此饰件用兽骨制成,呈圆筒形,一端平齐,另一端斜口。 匈奴以射猎禽兽及牧畜为生。外壁用针刻画出飞鸟、奔跑的野猪、搭弓射箭的猎手等图案,技法娴熟,造型生动,是反映汉代匈奴族游牧生活的一件艺术佳作。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二兰虎沟出土 长5.2厘米、宽3厘米 汉代匈奴族的带钩制作很发达,而且形式多样,其形制和装饰图像往往反映出草原上游牧生活和习俗的特点。骑马铜带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汉 西汉 服饰品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出土 长5.3厘米、宽3.8厘米 牛是匈奴族的主要牧畜,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他们装饰艺术中常见的形象之一。这件铜饰作卧牛状,造型别致,堪称匈奴族的一件艺术品。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出土 长4.5厘米、宽1.9厘米 带钩亦称“师比”、“鲜卑”、“胥纰”、“犀毗”等,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语音之译,是用于扣拢腰间革带的钩。其制一端曲首,背有圆钮,形式多样。匈奴人服装一般上着直襟衣,下穿长裤,在腰间束一条有扣的革带。传统意见认为带钩最早为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使用,春秋时传入中原,但最新考古发现在山东的西周晚期墓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