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全卷长1018.3厘米、宽32.9厘米 作者: 弘旿 弘旿,清宗室,姓爱新觉罗,字卓亭,号怒斋、醉遇,能诗善画。此画面以玉泉山开始,绘其水流源自西山,聚于昆明湖,流经长河,贯绕京城,于城东南入通惠河、潞河;反映了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北京地区水系分布与水利设施、风景地貌、苑囿城郭等的有关状况。并钤有“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三希堂精鉴玺”等印记。卷末有作者...
汉 东汉 1924年河南省洛阳市采集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尊称释迦牟尼。教旨是解除世间烦恼,最终修行成佛。它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开始译佛经、立佛寺,后来传播渐广,成为一种信仰广泛的宗教。此井栏残石上刻佉卢文所记佛教僧侣活动内容的题记,是东汉灵帝年间(公元168——189年)贵霜大月氏人流寓洛阳的史迹。
清 每开纵30厘米,横23厘米 纸本,设色 这本图册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江苏淮阴知府李源,根据率领当地人民捕灭蝗虫的经历总结出的经验,请人绘制的。共二十二开,十开图,十开文字题记,两开题跋,记载的捕蝗方法有:扑捕飞蝗、用灯捉捕、放鸭吞蝗、五更捕蝗、芦帘围倚、空地围打、搜挖蝻子、收买蝗虫、翻耕盖蝗等。他认为,“不定以章程,恐其无所遵循,则虽力而无功用”,于是他总结了“捕蝗规...
汉 东汉 高45厘米 此残石原应作长方形,上刻隶书经文,每面约35行,每行约75字。“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原立于东汉雒阳城南郊大学(今河南省偃师县佃...
汉 西汉 医疗器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 此针细长,柄方形,柄上端有小孔,针身圆形,针尖呈尖锐形。此墓共出土4枚金医针、5枚银医针,其中金医针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此枚金医针是用作针灸的毫针。 针灸学在汉代已渐趋成熟。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银医针...
汉 西汉 计算工具 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出土 长5——16厘米 算筹是中国发明珠算以前应用广泛的一种计算工具。使用时,摆成纵、横固定式的任意数码,按十进位制计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算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计算工具。到了汉代,算筹有策、筹、筭、算等名称,有竹、铅、骨等质地。西安市东郊出土的铅质算筹,均作长条形,扁身,粗细大致均匀,说明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筹算在汉代已经发展到...
汉 计时仪器 1897年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出土 边长27.4厘米、厚3.5厘米 此日晷为方形,用致密泥质大理石制成。晷面中央有一直径1厘米的圆孔,不穿透,以此孔为中心刻出两个同心圆,内圆与外圆之间刻有69条辐射线,占去圆面的大部分,其余的地方未刻。辐射线与外圆的交点上钻小孔,孔外刻汉篆体1—69的数字,各辐射线间的夹角相等,以此为据补足未刻部分,则可等分圆周为100份,正与...
汉 西汉 文具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 石砚面径9.5厘米、厚1.5——1.6厘米,研石高3.5厘米 砚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具和工艺美术品,新石器时代留有颜色痕迹的磨盘和磨棒、商代的调色盘、西周的调色板及研磨器,就以接近或具有砚台的性质。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用作研墨、书写之用的砚台为战国末年砚。汉砚出土和传世的都不少,有石制、陶制和漆制。这件石砚,附有研石,反映...
汉 东汉 1974年甘肃省武威市旱滩坡出土 此纸以麻纤维为原料,纤维组织紧密,原作三层,衬裱在一辆木牛车上,出土时已碎成残片,最大片约5x5厘米,厚0.07毫米,纸质细薄,外观因长期老化呈淡褐色,其中两片残存部分呈白色。淡褐色纸较脆,而白色纸较柔软。纸经单面涂布加工,其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利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扩大了造纸...
清 全长131.7厘米、宽86.6厘米 壮族分布在中国广西等地,古代称僚、俚或俍等,至宋代已称僮,今改为壮。壮族以农业为生,信仰多神教。壮锦又称绒花被,较为厚实。历史记载说,广西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可工巧炫丽,近视则粗,壮人贵之。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的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的花纹,并将作地的组织完全覆盖...
汉 西汉 战国晚期—西汉初期 兵器 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长26.1厘米、高14.8厘米 铜啄为汉代滇族常见兵器。
清 长43.4厘米 使用佩刀出于傣族男子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傣族在生产劳动时,男子皆佩带铁质木柄砍刀,砍刀有长有短,多用于斩草砍树,以作开荒之用。在生活中则佩带小巧的木柄铁刀,有身份者,佩带精制牙柄或骨柄的银鞘刀。在集会、赶摆及节庆活动中,他们腰间皆佩带这种小巧的刀。这种小刀一般用作削刮水果、切割食物等,同时也是男子的一种装饰物。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14.5厘米,高10.4厘米 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4人均头戴尖顶高筒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下垂及地的飘带;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汉 西汉 长兵器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38厘米,宽5.4厘米 本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滇人墓地出土了青铜兵器约1千余件。这些兵器既有墓主人生前实用器,也有仪仗用器,有戈、矛、剑、斧、钺、啄、弩机、叉等种类,显示了滇人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水平。这件铜矛,刃两侧用细链各吊一名头梳锥髻、双手背剪的裸体俘虏,器型奇异,具有浓郁的滇民族风格,堪称滇人青...
清 装饰品、信物 长176厘米、宽5.3厘米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及其邻近省份,生活以农业为主,无自己民族的文字,信仰多神教。瑶族男女服装与壮族相似,男女多系腰带。腰带很长,多为自织自染的蓝色蚕丝腰带,上面织、绣着各种花纹。瑶族把腰带也当作是男女传情的信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