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周时期 浮滨文化 食器 广东省饶浮县出土 高26.9厘米 此陶壶为夹砂褐色陶制,长颈,平底,腹饰编织纹。陶壶的瘦长形制与中原不同,是浮滨文化特有的器型。浮滨文化是广东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面貌。
商 商后期 越 酒器 1975年福建省闽侯县出土 这件陶杯的造型比较粗糙,制作不太规整。器表呈灰色,杯的把柄上饰扉棱。福建上古时代属于越族的一支闽人的聚居区,印纹硬陶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遗物。除印纹硬陶外,还有一些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铜器出土,如铜锛、铜矛等,表明了闽越已受到了商文化的一定影响。
商 越 食器 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吴城出土 高30厘米、口径20厘米 铜鼎口部饰双耳,耳上各有一拖尾卧虎,虎口大张,尖牙毕露,腹部饰兽面纹。三足铸成卷尾兽形,头接鼎底,造型飘逸,是鼎足中少见的形制。鼎的造型明显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但鼎足的形状以及耳上卧虎,都表现了地域性的风格。出上铜鼎的江西地区,是古越人的聚居地。越人是散居于中国东南部地区的民族,支系甚多。由于地域相邻,商...
西周 时期 盛水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出土 高14厘米、口径6厘米、重0.6千克 此件瓷壶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原始瓷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瓷质较为松软,器型也比较简单,多是尊、罐类器物。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商 马桥文化 盛食器 1960年上海市马桥出土 高29.5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13厘米 陶质呈暗红色,侈口,颈部收敛,肩部置双系,鼓腹,下腹部拍印席纹。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早期印纹硬陶文化的典型遗存,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印纹硬陶因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器表有拍印纹饰而得名,最早出现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盛行于东南地区。( 撰文:于成龙)
春秋 盛酒器 1957年江苏省武进县出土 高26.5厘米、口径27厘米、重3.06千克 此铜尊为圆形,敞口,腹部饰有格局规整的变体夔龙纹。器物形制与中原颇为近似,只是短而外凸的腹部与中原略有不同,体现出东夷或吴越地域性风格。简化的变体夔龙纹,是春秋时期盛行的主要铜器纹饰。 圆形,大敞口,颈部收束,鼓腹,圈足较高,圈足上壁较直,下壁外撇呈喇叭口形。颈下部和圈足上部各饰一...
春秋 时期 水器 1957年江苏省武进县出土 高15.8厘米、盘径26厘米、轮径7.8厘米 盘呈圆形,平沿方唇,盘腹向内弧收,腹部饰一周雷纹,腹底接直壁的圈足,圈足与三轮相连。盘前圆轮上铸有一对回身欲饮的龙,龙首有目冠,吻部突出,龙身从盘底横出,折向上,回首向盘。龙颈部饰鳞纹,身部饰云纹,它也是推转轮盘的把柄。在盘的左右两侧下方,另装有两轮。盘上所饰编织纹,与印纹硬陶器上所...
商 时期 盛酒器 1975年湖南省醴陵县出土 高22.8厘米、长26.5厘米、宽14.4厘米 此尊铸成象形,铸器者巧妙地将其长鼻用作流口,既合理地利用了动物原有的形象,又照顾到了器物造型的均衡。象身饰满饕餮、龙、夔龙、凤鸟等种种纹饰。流口顶端作凤首状,冠上伏有一虎。整个器物装饰得法,疏密有致,是商时期青铜器中的精品。
商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38 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
商 酒器 1957年安徽省阜南县出土 高46.5厘米,口径22.2厘米 铜斝器身呈圆形,一侧有鋬,腹壁饰有兽面纹,口沿有两柱作为装饰。 作为酒器,在中原商文化中发现很多。在淮夷聚居区的安徽省境内发现的这件铜斝与中原极其相似,表明了当地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亲密交流和融合,并已达到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夏至春秋 岳石文化 酒器 1986年山东省泗水县出土 高22.5厘米 岳石文化分布于山东地区,是相当于夏至早商时期的古夷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所出陶尊为泥质黑陶,轮制而成。器中部饰有一凸棱,表面光洁,制作精良,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
夏至春秋 岳石文化 食器 1986年山东省泗水县出土 高13.5厘米 岳石文化分布于山东地区,是相当于夏至早商时期的古夷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这件陶罐为夹砂褐色陶,手制而成,表面粗糙,造型不太规整,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
商 淮夷 盛酒器 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 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 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活灵活现;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寓意诡秘;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
夏至春秋 夏家店上层文化 公元前1000—前300年 兵器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 约长35.5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河北北部。这两柄曲刃铜剑属于曲刃銎柄式,两侧刃呈双曲弧形,中间起柱状脊。这种形式的短剑,主要发现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青铜武器,多出于墓葬中。...
商 胡 长19.1厘米 铜刀的首部有一镂空球状装饰,内置一铜球,使用时会发出声响。这种铜刀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用具,用以割切兽肉。胡人是当时活动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若干支游牧民族的统称。这件铃首刀的时代,大体相当于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