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立体主义的两员大将除了毕加索外,还有法国艺术家乔治·布拉克。昨日,“乔治·布拉克——立体派创始人中国首展”在皇城艺术馆开幕。1963年,乔治·布拉克的时尚艺术品作为经典展览在卢浮宫举行,此次是这一经典展览首次来中国展出,近200件作品涵盖了布拉克在水粉、首饰、雕塑、陶瓷、水晶、釉质、挂毯等多个领域的佳作。据悉,该展于10...
9月19日,“中国柯桥•新时期博物馆展陈与教育”学术论坛开幕仪式在绍兴县举行。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官忠,省博物馆学会会长康熙民,绍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伟卿,副县长祝静芝,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彪等领导出席了仪式。本次学术论坛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为学术顾问单位,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绍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越国文化博物馆承办,旨在提升新...
吴树(微博) 在任何国家,贵族、富豪阶层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解读品位,素来都会对一个民族的收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而决定贵族和富豪们这种认知力和解读品位的要素,则完全在于这两个社会财富主要占有阶层的自身素质,这种素质又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上。有人说中国的情况例外,理由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旧贵族阶级随着封建帝制的真正消亡而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具毫无政治、经济活力的僵尸...
被卢芹斋倒卖到美国的唐太宗昭陵六骏 国人盗卖祖宗遗珍并非始自当朝,最早、最著名的一个国贼当属祖籍浙江、享誉欧美的超级大古董商卢芹斋。 1905年,清廷崩溃在即,一些王宫贵族、八旗子弟生活无着无落,有的从皇宫盗宝、有的搬出祖传文珍,拿到市面上典当换饭吃。一时间,各地古董市场红红火火、生意兴旺,其中尤以上海城隍庙一带最为热闹,商人云集,国宝汇聚,场面胜过了北京琉璃厂和天津、香港的古董场。就在那一...
中新社上海9月19日电 题:华裔画家姜石伦:用绘画语言讲中国故事 记者 许婧 85岁的华裔画家姜石伦虽然在俄罗斯生活58年,但其浓重东北口音丝毫未改。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打算将事业重心转至国内,上海是第一站。 姜石伦在上海的画展18日开幕。他对中新社记者说,“如果条件许可,我还希望带中国学生”。 姜石伦是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终身教授、莫斯科国际画展金奖得主,其作品被卢浮宫博物...
段 君 今天谈论宋庄,与数年前谈论宋庄,从个人的感受上很不一样。数年前,宋庄还给人以乡土的感觉,而今天的宋庄已经有走向现代化的趋势。对一部分艺术家来说,现在到宋庄建工作室有点像建别墅,融工作与生活于一体的工作室大都修建得十分讲究。可是宋庄还有大量处在贫困中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所幸其中的佼佼者尚可撰文,向外讲述他们的境况。最近两年,北京城区几处艺术区的拆除,使得大量艺术...
原标题:举全国同行之力梳理上海美术史 中华艺术宫的定位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博物馆。而开馆首展之一的《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将是我国首次以博物馆展览形式展示这段举足轻重的美术史。总策展人卢辅圣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华艺术宫辟出12楼、10楼的共8个展厅,用600余件精品力作勾勒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之路。 中西并陈求新求变 “我们要系统地、完整地、客观地展示上海的近现代美术...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2009年第7期,原题为“谢安:史上搞封杀第一人” 晋哀帝隆和年间(562—565),才子裴启出了一本书——《语林》,记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言谈、容止和轶闻,开了志人笔记之风,“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可以箅得上是当时的畅销书了。 一天,庾道季拉着谢安的手说:“裴郎(即裴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晋朝名僧...
在与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的交谈中,记者一直对他巨大的收藏规模和高品位的收藏质量感到吃惊,他怎么能在目前这么狂热的收藏浪潮下,经得住高额经济利益的诱惑,保存下如此众多的珍贵艺术品? 阎焰直率地说:“的确从幼年起就痴迷于中国古代艺术的不朽光芒,自八九岁第一次用5角零花钱买第一件收藏品起,下来的30余年时光岁月里,收藏就再没有离开过自己。并且非常幸运,我的收藏经历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中国文...
被誉为“世界古地图第一人”的谭兆璋教授带来了6件跟钓鱼岛相关的古地图,时间跨度从1700年至1900年。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摄 昨日上午,由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主办的民间纯公益性的“中华情聚钓鱼屿 古图史记铭千秋——世界古地图大王谭兆璋教授珍藏巡展”,在广州TIT创意园述古堂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被誉为“...
在与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的交谈中,记者一直对他巨大的收藏规模和高品位的收藏质量感到吃惊,他怎么能在目前这么狂热的收藏浪潮下,经得住高额经济利益的诱惑,保存下如此众多的珍贵艺术品? 阎焰直率地说:“的确从幼年起就痴迷于中国古代艺术的不朽光芒,自八九岁第一次用5角零花钱买第一件收藏品起,下来的30余年时光岁月里,收藏就再没有离开过自己。并且非常幸运,我的收藏经历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中国文物从破烂垃...
全新系列藏品“龙头”精美大铜章纪念本报创刊20周年 为纪念《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打造一款具有收藏意义与价值的特色藏品。《中国集邮报》编辑部精心策划、特别发行“《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纪念”大铜章一款,开《中国集邮报》系列大铜章艺术藏品发行之先,“龙头”藏品,抢藏在即! 该大铜章全套1枚,圆形,直径为80毫米,重约380克,厚处达约12.5毫米,精选紫铜原料,以高浮雕工艺制作,外镀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