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绫本 纵141.6、横60厘米 1959年宣森先生捐 捐赠 王澍(1 668—1 745),-7-若林,号虚舟,江苏金坛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吏部员外郎。精鉴古,喜篆刻,善#古#名帖。楷宗欧褚,篆法李斯,行工钟王,著述甚富,有《虚舟题跋》、《淳化阁帖考》等十余种。《清史稿》有传。 本幅四边仿古花纹,乌丝栏楷书,端庄方整,峻密稳健,内容为祝姜...
清 纸本 纵222、横97厘米 1950年傅忠谟先生捐 捐赠 归庄(1613—1675)字玄恭,号恒轩,江苏昆山人,移居常熟,昌世子,明诸生。与同邑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谓。文辞、书画皆为所长,尤擅行草书。甲申后,野服终身,往来湖山间,著《悬弓集》、《万古愁传奇》,见《桐阴论画》。此幅行草七绝一首:“花潭竹屿傍幽蹊,画楫浮空入夜溪。芰荷露水船难进,歌舞留人月易低。归庄书为...
清 纸本 纵157、横47厘米 1998年东京淑德大学西林昭一教授捐 捐赠 戴笠(1596—1672),字曼公,杭州人,博学能诗,兼工篆隶,生平不欲以儒术显,乃潜究《素问》、《难经》诸书,悬壶濮里。崇祯中,楚蜀扰乱,曼公慨然日:“此非君子避世时耶?”遂从番禺人乘桴入海,至日本为僧,法名易,字独立,并在日本行医济世,日人视为神医,著有《一峰双咏》、《斯文大本》、《痘科健》等,为中日...
清 绫本 纵24.7、横109.7厘米 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 捐赠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入清后官至礼部尚书。工书法,楷、行、草书诸体悉精,为清初著名的书法家,有《拟山园帖》。《清史稿》有传。 此卷为王铎临《淳化阁帖》,所收晋人庚翼、谢璠、王徽之、司马攸、王涣之诸帖,笔势稳健,刚柔相济。卷末自题:“丙戌二月,事务繁劬...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长4.7厘米、宽1.7厘米、高1.5厘米 蝉首扁平圆形,刻划圆圈纹和折线等表示双眼和口部等器官。尾上翘,圆弧形。身两侧及腹部略凹,背部雕数道凸弦纹。腰部有一对横穿孔。纹饰简练,身体肥壮,造型古拙,尤其是浅浮雕技法,更是形成触之有感,视之若隐若现的效果。蝉是较早被用于玉石器加工的动物形象,可能因其饮而不食、蜕变再生的生长过程引人关注。
新石器 红山文化 长6.5厘米,宽4.1厘米 此璧扁平,上窄下宽,中部皆有圆孔,两侧联处雕对称窄缺口,边沿有刃,顶部有圆形穿孔用于悬挂或佩带。联璧除双联外,也见三联的形式,不过迄今仅在红山和凌家滩等文化中发现,为数很少。联璧的制作工艺虽不及圆形玉璧复杂,但琢磨非常精细,应是当时使用的特殊礼仪用器。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宽8.3厘米、高8.2厘米 璧是中国传统玉礼器之一,多为圆形。红山文化除少量圆形璧外,还独有外廓和中心孔为圆角方形或四角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间厚,四周薄,通体素面无纹,边缘打磨如刃状。除中心大孔外,璧边缘通常还钻有1-3个小孔。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高11厘米、宽4.7厘米 神面形玉佩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此玉佩双面均有纹饰。正中用粗阴线刻神面纹,内凹式圆眼,五组长齿,左右两端卷曲成勾云形角状,为神化了的兽面形式。顶部钻三孔。
近代 纸本 纵97、横46厘米 1949年贺孔才先生捐 捐赠 齐璜(1864—1957),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寄萍老人,借山吟馆主者等。湖南湘潭人。近代著名画家。能作肖像、山水,而精于写意花鸟。其作品意态生动,水墨淋漓,虽以徐渭、八大为宗,兼及金农,吴昌硕,但能不主故常,富于创新精神。他主张作画不求形似,而重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成为中国近代美...
清 纸本 纵146、横59.2厘米 1954年史树青先生捐 捐赠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又名仓海。台湾省彰化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1894年中日甲午战起,丘逢甲在故乡捐献家资,训练义军,组织民众,为保卫宝岛台湾,率领义军抗日。新竹战役血战二十多日,终因力量悬殊而败。后被迫到广东,以“台湾遗民”自称。他创办学校,推行新学,为国培养人材;赞助“戊戌...
清 纸本 纵175、横45.5厘米 1982年简慕善先生捐 捐赠 康有为著《大同书》完成之后不久,1902年又作《(大同书)成题词》五律三首,原诗见于《南海先生诗集》卷一。此屏四幅,在最后一幅题称:“吾二十七岁,当光绪甲申,法兵震粤,吾避兵还银塘乡澹如楼,乃著大同书。题此三诗,待之百年。不意六十之年,亲见大同,高溢写此。已未正月康有为。”己未为1919年,时康有为62岁。 ...
近代 纸本 纵30.2、横17.4厘米 1965年叶恭绰先生捐 捐赠 《清代学者像传》共四册,收录清代学者二百人,据编者叶恭绰序,1928年其祖父叶衍兰手绘《清代学者像传》影印出版,风行一时。叶恭绰于是欲拟续辑,经过二十年的收集资料,最后请江西杨鹏秋摹绘成册。各像来源有据。摹本规格统一,为一部重要的清代学者像册。图中所示为孙奇逢像。该图册于一九八九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再版。(...
清 纸本 纵29.9、横15厘米 1965年叶恭绰先生捐 捐赠 叶衍兰(1823—1 898),字南雪,号兰台,广东番禺人,咸丰六年进士,官军机章京,后主讲越华书院。叶氏为书香世家,衍兰与父英华、子佩跄、孙恭绰皆以书画知名。衍兰本人工小篆、行楷,精鉴别,善作肖像,《清代学者像传》与《历代名人像传》皆其代表作品。此像册所绘中国历代名人,上迄东晋陶渊明,下至清代郑板桥,涉及王公、大臣...
清 纸本 纵15.4、横219厘米 1987年田家英之女曾立、曾自捐 捐赠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时举鸿博不就。工诗文,酷爱藏书,著述甚富,有《樊榭山房集》。《清史稿》有传。 本幅字形微欹,含蓄秀雅,布局茂密,墨色浓淡相间,书苏轼七言古体诗十三首。题为“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游金...
新石器 良渚文化 1957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 高3.4厘米、长5.7厘米、厚0.4厘米 此器平面呈倒梯形,顶部中央凹缺,内有椭圆形穿孔和尖凸,底部榫状,带圆形销孔。通常认为,其原应与梳齿构成组合器。有素面、刻划和透雕等多种,主题是神人形象。在瑶山墓地,每座墓都出土这种梳背,而且每墓只有一件,多位于墓主的头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首领的冠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