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19.6厘米 口径7.5厘米 为泥质黑衣灰陶。 整器宛似一只昂首伫立的企鹅。器口似鸟首,宽流前伸,上覆一器盖;器身为扁核形,两侧凸出圆肩,器身背部附一辫索状环形把手;下为三个扁足。 通体乌黑发亮。该器型在良渚文化考古中较罕见。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15厘米 腹径9.5厘米 1984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 壶身浑圆,上为粗颈,下为圈足,壶口前侧上翘成宽流。另一侧附一宽把手,把手上有两个小孔,用于穿绳系盖 。 整体乌黑发亮,并细刻曲折纹和禽鸟纹,为良渚文化中罕见的陶器精品。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21.7厘米 口径7.5厘米 腹径15.7厘米 底径9.5厘米 泥质黑衣灰陶。 直口、广圆肩、扁圆腹、高圈足。 罐口上覆一细长高柄盖,柄中有一上下贯通的直孔,中段内弧,下部饰三道凸弦纹和镂孔。 圈足上饰三组由弧线三角形和椭圆形镂孔组成的图案。 陶罐器表漆黑光亮,且彩绘多道红褐色宽带纹。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1.2厘米 足径7.7厘米 泥质黑衣陶。 器表施黑色陶衣,磨制光亮,并细刻曲折纹和禽鸟纹。 为良渚文化罕见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高21.75厘米 口径7.25厘米 底径6.05厘米 重0.1千克 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 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高26.2厘米 口径15.2厘米 l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 泥质灰陶,器身施黑陶衣。 圆口,直颈,鼓腹,圈足。 器口有盖,倒置呈覆盘形。 肩部附一周直棱,上穿十二个小孔,三个为一组, 对称排列。 腹上部饰压印的钩连纹,腹中部饰锯齿形堆纹。
春秋早期 器高18厘米 口径45厘米 盘壁两侧为高耸的立耳,其外侧饰有云纹。 盘的前后各攀一曲角形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 盘中心为一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盘内底还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 盘内的水生动物皆可360度的原地转动,三代青铜器收藏中仅见。
春秋晚期 高45厘米 口径73厘米 重 54千克 此器为盛水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处各有小虎攀缘作探水状。 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
商晚期 又称钟或执钟,流行于商晚期。 形体似铃而大,口部呈凹弧形,器体横截面为阔叶状,两侧角尖锐,底部设中空短柄,可置木段以便手执。
西周厉王 该组编钟,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为甬钟。 刻有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稣受命伐夙夷的历史事件。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得晋侯稣钟其中的14件,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当属此套编钟的另外2枚,故得知其应16枚。
商晚期 头部为三角形援。 长方形的内部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当是礼仪中使用的兵器。
夏晚期 长3.6厘米 刃宽33.2厘米 内长8.2厘米 宽12.4厘米 厚0.9厘米 两腰26.9厘米 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 中心有一圆孔,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卉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 此方钺硕大且用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汉代 枕高36 厘米 宽68 厘米 纵长17.1厘米 重4.7千克 马鞍形,两端上翘各铸一牛。 一侧素面,另一侧以虎纹及双旋纹为底,上浮雕立牛三头。
汉代 高51 厘米 底径29厘米 重15.2千克 储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制。 圆盖上塑有七头姿态各异的牛,呼之欲出。 储贝器内放有贝币并同时出土。
西汉 直径7.4厘米 净重50克 其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与 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