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文津阁本《四库全书》被安置在地下一层恒温恒湿独立区域内,首次向社会公开展示。 我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据说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相当规模的私人藏书出现。至清代,藏书楼盛极一时,皇家大内藏书更是善本云集,珍籍满目。 不过,历经岁月沧桑、兵燹火灾,这些命运坎坷的宫廷藏书或毁损或流散。如今,从清宫廷藏书楼中幸存的许多珍贵古籍,被迁入国家大型图书馆,安置于环境优越的库...
出土的青铜墓碑字迹清晰。 正在施工的飞来湖防灾减灾工程施工人员近日在清新黄坑芋头岗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古坟,并在准备进行推平作业时从古坟土堆中掘出了一块青铜墓碑和陶器若干。据史料记载,芋头岗古墓曾葬有明朝将军白廷用,芋头岗的施工因此被暂时叫停。 记者日前接到清新龙颈镇水东村村民白先生的报料后,于前天来到芋头岗。“3个月前,清新县考古人员就通过飞来峡拆迁办的工作人员通知我们水东村理...
东汉陶车马、盛唐时期的石刻造像、宋代的贴金彩绘石雕神像、元代的龙泉窑荷叶罐……10月28日,一座集历代名家书画、陶瓷精品、青铜器、石雕、木雕、汉陶、银锭的私立综合性博物馆——三都博物馆,在双流县华阳镇隆重开馆。该馆占地73亩,采用庭院园林风格,以汉代风格建筑为基调,展览大厅的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展览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上万稀奇藏品免费看 ...
海口市中山路老街有一处清代琼北传统民居群——“邱家老宅”,藏身于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之间。专家认为,骑楼本身就很有特色,而邱家老宅规模大,布局严谨,有中原文化遗韵,可成为老街景观的特中之“特”。 海南日报记者日前接到读者报料,称海口市中山路63号有一处传统民居院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7日上午,记者邀请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古建筑研究专家阎根齐...
近日,洛龙区文物普查队在龙门镇裴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4口清代古井。 古井位于龙门镇裴村南门里街、西南街和田家胡同。井上部辘轳及支架保存完整,井口为青石板刻凿而成,井口直径80厘米,井深20米,井壁为青石条垒砌。据村民周保林叙述:水井年代已久,原水面距地表约10米,自立村起,该村村民祖祖辈辈都是饮用这些井水,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水源充足,水井始建年代不详。 这些古井的发现,填补了该类...
圆明园正在启动一项“大规模”的海外流失文物调查行动。说是“大规模”,其实就是一个成员不过9人的团队,包括5位专家和央视《国宝档案》摄制人员。之所以被解读为“大规模”,大概与工作的开创性有关,这是圆明园罹难149周年以来的首度专家调查;可能与调查覆盖区域有关,据说要走遍美国、欧洲乃至日本的重要博物馆;也可能与圆明园管理方的献礼期...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装酒的四耳瓷壶。 从现场可看出,大街非常硬实。 发掘出的两锅连灶灶台。 10月26日,在胶州市板桥镇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工地南侧清理出一条宽3米、长40余米的东西大街。大街采用沙石土铺垫,路面非常硬实。考古人员表示,由大街的规模推断,这处北宋时期的建筑群在当时应该非常壮观。此外,当天还在工地东侧发现了一个两锅连灶。目前板桥镇遗址考古发掘进入了细致清...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粉彩瓷制作精美,在工艺上与五彩不同的是在彩料中加入了氧化砷等,这使得彩料易风化,料质也更松软,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后,釉彩或有脱落,或表面早已布满五光十色的光晕,被称之为“蛤蜊光”。 尤其以绿彩最易风化,表面红彩明显;黄彩较为稳定,变化最小,没有明显的光晕;白釉表面常在不施彩的表面上或器内未施的釉面上泛光晕,且所泛光晕不明显,要侧光而视,仔细检查。这...
昨日,记者从南开区有关部门获悉,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津门蔡氏贡掸”被列入南开区第一批传统技艺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记者从“津门蔡氏贡掸”第四代传人蔡成浩口中得知,刚刚被列为南开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津门蔡氏贡掸,即将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已开始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鸡毛掸子只是市民家中掸扫灰尘的工具,可如今这小小的鸡毛掸子...
10月22日,题为“和谐盛世”的影青瓷被窑工们小心地搬出。 10月22日,窑工们在古窑内开窑。新华社记者 章武 摄 10月22日,古窑职工在验瓷。新华社记者 章武 摄 10月22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为古镇窑复烧成功见证签名。 10月22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新华社记者 章武 摄 当日,于10月19日点火复烧的景德镇清...
商报讯(记者 熊潇雨)于11月中下旬举行的2009中国嘉德秋拍中,将首次推出 “泽古怡情——清代宫廷艺粹” 宫廷瓷器专场,不仅包括瓷器、玉器、缂丝等20余件清宫珍品,还有“御制棉花图墨”一盒。此墨共16锭,将布种、灌溉、耘畦16步棉花耕作全过程呈于墨上,墨一面刻画场景,一面题御制七绝诗文。此套墨为乾隆三十年(1765)所制,堪称至宝。此外,̶...
明清两朝,封建统治者为笼络我国蒙藏民族,达到稳定边疆社会的目的,同时也为了满足个人和皇家崇佛祈福的精神需求,皆对藏传佛教大加推崇,或礼敬高僧,或广兴寺塔,或大造佛像,为藏传佛教所作功德无计。在两朝统治者的一切崇佛活动中,雕造佛像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事项。为达到政治和奉佛的双重目的,两朝统治者都专门在皇宫设立造像机构制作佛像,明朝造像机构称“佛作”,隶属“御用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