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 通高33厘米 口径22.9厘米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251号墓出土 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此鬲纹饰十...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 北京顺义南彩出土 高15厘米 口径13.6厘米 鼎盖及腹部均饰有写实的腾跃状虎纹,画面生动活泼。写实纹饰流行于战国时期,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活跃、艺术随之发展的历史背景。
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76年) 北京怀柔出土 高49.2厘米 径16.8厘米 此豆的器盖翻转过来便成了高足盘。这种细长柄、圆盖上有三足的铜豆是燕文化特有的造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长15厘米 22.5厘米 此剑便是目前所见中原文化最早的青铜剑之一。其剑柄需包缠木片与织物等才能握持,剑刃呈柳叶形,这都与北方民族的青铜短剑有明显区别。以青铜制成剑鞘颇为罕见,此剑当属高级贵族所有。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昌平白浮村出土 长21厘米 戟兼有戈之勾杀、矛之刺击两种功能,杀伤力大增。此戟前端并非矛形,它可能是戈、刀合体,应是无实用功能的仪仗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长33.5厘米 北京昌平白浮出土 此短剑带有草原文化的特征。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北京延庆玉皇庙出土 长29.3厘米 这件短剑是北方民族自制的青铜短剑,剑体厚重、短小,铸工精巧,注重剑柄的装饰,纹饰写实,突显了草原文化的特质。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北京昌平出土 长25.2厘米
商中期 通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 1977年平谷刘家河出土。敛口,口沿外折,方唇,颈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颈部饰以两道平行凸弦纹,肩部饰一周目雷纹,其上圆雕等距离三个大卷角羊首,腹部饰以扉棱为鼻的饕餮纹,圈足饰一周对角云雷纹,其上有三个方形小镂孔。此罍带有商代中期的显著特征。其整体造型,纹饰与河南郑州白家庄M3出土的罍较相似。此器造型凝重,纹饰细密,罍肩上的羊首系用分铸法铸造,显...
西周早期 通高16厘米,口径19.8厘米 首都博物馆征集。侈口,颈微束,鼓腹,两侧各置一半环形兽首耳,耳下有小钩珥,圈足有阶。口沿下两兽首耳间各置对称突起的兽耳,其两侧分别以兽首、两耳为轴的鼻、额组成四组兽面纹,圈足饰一周兽面纹。腹内底铸有铭文“见作宝尊”,4字。
战国 通高28.5厘米,口径10厘米, 底径13.5厘米 首都博物馆收藏。直口微侈,细颈,鼓腹,平底圈足,颈部有四个等距铺首衔环,颈下肩上两侧有对称的小铺首衔环,环上饰科角涡纹,颈部光素,腹饰六圈瓦纹,瓦纹之间填以星点蟠虺纹,近底部亦有四个小铺首衔环,与颈之衔环上下对应。此器造型、花纹是典型的战国特征。
战国 通高34.8厘米,口径11.6厘米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盖,盖顶有莲瓣状捉手,口微侈,束颈,肩部两侧各置一铺首衔环,鼓腹,矮圈足。莲瓣状捉手中央饰以涡纹,口沿下以红铜镶嵌锯齿纹,由肩至下腹等距离镶嵌三周红铜。口沿部刻有铭文“陵阳”2字。此壶形制多见于战国中晚期。
战国 长25.4厘米,宽2.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钩作龙首状,器呈琵琶形,圆脐,鎏金,钩身以几何形图案镶嵌绿松石。此带钩尺寸大,实属少见,也是研究鎏嵌技术最好的例证。
汉 通高14.5厘米,口径27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此洗为深盆形,敞口,唇微卷,下腹收敛,腹两端各饰一兽首衔环,平底,腹下有三人形象。三人均圆目,大口,作直立状,双手叉腰,赤上身,仅下部着短裙,以头肩承负洗腹。腹部饰一组凸弦纹。洗为日常盥洗用具。此洗与河北文物研究所藏怀来狼牙山出土的战国晚期人形足敦形制、花纹均一致。
汉 高4.3厘米,底径9×5.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鹿呈卧状,以海贝为鹿身,鹿首昂扬,鹿角、耳后伸于海贝,以固定海贝,鹿腹、四肢蜷卧,边缘上卷,以托海贝。鹿体鎏金,已脱落,依稀可见。造型新颖别致,以铜和海贝的组合为鹿,又以海贝的花纹来表现鹿身的花纹,也真乃匠心独运,为汉代独特的艺术风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