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晋(265-420) 高2.1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子母口,浅壁,平底,砚面平坦,模压乳丁纹三足。底部刻有弦纹、葵瓣纹,立体效果强。外壁施满青釉。
隋(581-618) 通高3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男俑与马俑为分别模制后再捏合一体,男俑头戴幞头,身着右衽窄袖圆领长袍骑于马上,足蹬长靴,左手扶鞍桥,右手执物(已失)。马立于长方形扁平托板上,鞍鞯俱全,神态驯顺。通体施黄釉,釉面有细碎开片。
隋(581-618) 通高3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骑俑与马俑分别模制后在捏合成一体,通体施黄釉。头发后梳,头后有发髻。身穿右衽翻领窄袖胡服,腰束带,衣纹自然下垂,足蹬长靴,双手相合。其装束近于男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盛行女子以着男装为时尚的社会风气,与史料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记载相吻合。马立于长方形...
元(1271-1368) 通高29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缠枝花卉,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两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纹瓣,足壁是重叠覆莲。用国产青料绘画,青花色调淡雅。胎质细白,釉色细润,白中闪青,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西周(前1046-前771) 高28.7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1.5厘米 1974年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商周遗址52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短粗颈,斜肩,折腹,圈足,足内无釉。肩部贴有对称双系,并饰五组刻花弦纹。通体施青釉,釉色淡青,釉面不均匀,胎质坚硬,呈浅灰色。它作为瓷器,尚不够成熟,故称之为原始青瓷。
西周(前1046-前771) 高9.5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1.2厘米 1974年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商周遗址52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收口,浅盘式腹,喇叭形高足。口沿外侧有三组贴塑装饰。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而不均匀,胎呈浅灰色,造型不规整。
西汉(前206-25) 通高46厘米,口径13.8厘米 北京怀柔区城北西汉墓葬110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灰陶。盘口,长颈,扁圆腹,台阶式圈足,博山式盖,肩部有对称铺首。颈部及腹部以红、白、蓝、黑彩绘,腹部有三道弦纹将图案分成三组。
西汉(前206-25) 高21厘米,长2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器表有白陶衣,陶衣上有红色彩绘。马双目突出,鼻翼鼓张,双唇微合,双耳竖立。颈部剪鬃,身躯壮硕。四腿上部平齐,各有一小孔以便安装马腿,四腿已失。
东汉(25-220) 高50厘米,长43厘米,宽2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除后壁外通体施绿釉。单间,四阿顶,前开长方形门,门两侧有立柱,仓内上层有隔板。仓底四角,前为立姿人物形足,后为板状足。
东汉(25-220) 高65厘米,宽39厘米 北京平谷县西柏店汉墓1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外施绿釉。由灯座、灯盘、灯柱组成。灯盘分三层错落而置,每层又分出三枝灯,最上层盘中立朱雀。当灯点燃以后,交相辉映,有如花树,呈现豪华气派。这种多支陶灯一般三至十五枝不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最多为十五支。多支灯一般为贵族使用。
东汉(25-220) 高36.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8.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腹部两侧贴对称铺首衔环。壶外施低温绿釉,内口沿施黄釉。颈、肩部各有两道弦纹,壶底有支烧痕。
东汉(25-220) 通高3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通体施绿釉,由井亭和井圈组成。亭内有井架、辘轳。辘轳呈细腰形。井架两侧有龙头形装饰。井圈为圆形,井沿上有汲水用的小水罐。生动的再现了东汉时人汲水之情形。汉代井为汲水饮用或灌溉之用。
东汉(25-220) 高21.5厘米,长35.5厘米,宽28.5厘米 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二台子汉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灶间为长方形,前端有长方形火门,上有火挡。灶面上有三个火眼,火眼上置釜,后端有方形烟囱。灶后和一侧设围屏。西汉中期以后的大墓中,随葬明器陶灶之风盛行,西汉时灶上有一个火眼,东汉时火眼增加到三至四个,并且在灶面上模印或刻划出各种厨具与食品。
东汉(25-220) 高24厘米,宽11厘米 1959年北京平谷县唐庄子汉墓103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通体施低温绿釉。头戴圆帽,身穿斜领短衫,两袖高挽,屈膝而坐,身前放一短俎,持刀切肉。神态惟妙惟肖。
东汉(25-220) 高13厘米 1975年北京清河镇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通体施低温绿釉。模制而成,陶碓上有二人手扶栏杆,用脚踏杠杆举碓以舂米,展现了生动的劳动场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