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辽(907-1125) 通高7.6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8厘米 1971年10月北京西城区锦什坊街辽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深腹平底。龙首曲柄,龙口衔沿,贴塑于器身上。通体施黄釉,釉面有细小开片。洗内心有三个小支钉,口沿有垂釉痕迹,由此可以推测其烧造工艺为支钉覆烧法。
辽(907-1125) 通高24.5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9厘米 北京通州区侉店辽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扁圆形,小口,塔式盖,凹底。底满釉,有三个支钉痕,通体施酱黄色釉。器身有仿皮囊壶的缝制痕迹。
宋(960-1127) 高30厘米,口径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翻卷五瓣花式口,细长颈,扁圆鼓腹,喇叭形圈足。腹部刻一周花卉纹,施黄、绿、白三彩釉,颈部施深绿色釉,釉色有细碎开片纹。整个器物,枝叶花瓣粗犷放达,色彩和谐,造型敦实俊美。
金(1115-1234) 高2.1厘米,口径11.6厘米×11.6厘米 北京南苑鹿圈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泥质灰陶。方形,侈口,折沿,平底,胎体灰色。口沿饰一圈乳丁纹,盘内底由双线纹与乳丁纹结合,构成几何图案,中心为菱形乳丁纹,外圈为方形乳丁纹。乳丁纹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简洁朴实而又富于装饰性。
金(1115-1234) 长11.7厘米,最宽处10.6厘米 北京南苑鹿圈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泥质灰陶。器身呈长圆形,器口为铲形,内底微凹,饰以柳条纹,胎体灰色。簸箕为一种手工簸扬器,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用于簸谷物,清除糠秕。此器采用柳条纹模具压印而成,对于了解金代生产活动以及生产工具的形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辽(907-1125) 高27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口微侈,粗颈,溜肩,圆腹,腹下斜收,圈足外撇。腹部雕一周莲瓣纹,莲纹间有划花文饰。器物表面有明显的旋坯痕。通体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釉下有白色化妆土,釉色白中带黄。造型典雅别致,朴素自然。
东汉(25-220) 高17厘米,宽30厘米 1959年北京平谷县西柏店汉墓1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施低温绿釉,底座后端(即人操作处)的四角,各有一向上的支柱残痕,推测支柱上面还应有一扶手。碓为稻谷脱壳工具,大约发明于西汉,使用时踏碓人用足踏下杠杆将碓举起来,利用重力作用为稻谷脱壳。
北朝(386-534) 左:高23厘米,右:高21.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左:高23厘米。泥质灰陶。上有白陶衣,有红彩。明器。头戴武冠,敛下颌,上身内穿紧身宽袖衫(褶衣),外披裲裆铠,铠上有鱼鳞形甲片、上施朱红色彩。铠甲内衬厚实的裲裆衫。腰束带。下着裤管宽松博大的缚裤。身背箭壶,内盛数枝长箭。裲裆铠是南北朝时将士的主要装备,士兵与军官皆用。因其曾经被指定为武官甲制,结合起所戴之...
东汉(25-220) 高28.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侧为铺首衔环耳,另一侧有铺首而无环。口沿及肩部施青绿色釉,釉层不均匀。口沿及颈部刻划水波纹,肩腹部饰有三组多道弦纹,下腹部有明显的旋坯痕。胎呈灰色,露胎处由于氧化作用而呈红色。
西晋(265-317) 高12厘米,长16.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辟邪昂首站立,长须,垂尾,背部有管状插口,腹部两侧刻划有翼。四肢劲健,肌肉丰满。釉层薄而透亮。辟邪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瓷辟邪最早出现于三国东吴时期。
晋(265-420) 高24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1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内凹,肩两侧附条形耳,耳上有刻划线纹,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印带状网格纹。整器施青釉,施釉不及底。胎体呈灰色,胎质细密,釉面温润。
晋(265-420) 高5厘米,口径13.5厘米×1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弧腹,平底,两侧有耳。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部露胎处呈火石红色。胎体呈灰色,釉面莹亮。羽觞又称“耳杯”,由杯耳而得名,常用于饮酒,也有的作为食器。
晋(265-420) 高3.5厘米,口径1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弧腹,平底,底部有支烧痕。周身施青釉,釉面泛黄,有开片。圈内卧一青釉狗。
晋(265-420) 高3.3厘米,口径11.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圆形,子母口,平底,下承以三兽足。砚内无釉,内心有多个支烧痕。外施青釉,釉面有细碎开片,釉面莹亮。瓷砚最早见于三国,多为三足,随着时间推移,足渐增多,南北朝时多为六蹄足,至唐朝有的砚足多达二十个以上。
晋(265-420) 长2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流部上翘,腹部有一心形口。平底露胎,胎质灰白。里外均施青黄色釉,有细小开片。施釉较薄,有剥釉现象。灌药器为兽医灌药之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