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隋(580—618) 高18.5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2.5厘米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随后出现黑瓷,接下来产生白瓷。 白瓷于北朝时烧制成功,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这时候的白瓷釉色普遍泛青,说明还没有脱离青瓷的影子,它的釉料中含铁量比较高。在此之后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
宋(960——1279) 高6.5厘米 口径22.2厘米 底径13.5厘米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创烧于宋代,明、清、民国各时期均有仿钧窑的品种出现。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釉中含少量的铜,并创造性地烧出红色釉,由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是青瓷品种的创新与突破。而且这种窑变釉最大的特点是:“入...
清乾隆(1736—1795) 高16.3厘米 口径4厘米 底径5厘米 明代有一种新兴的特殊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烧成的精致工艺品。由于其蓝色在明景泰年间最好,因此有“景泰蓝”之称。清代前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品物。当时国内也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
清乾隆(1736—1795) 高25厘米 口径6.7厘米 底径6.5厘米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 三代珐琅彩瓷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雍正初年时珐...
清乾隆(1736—1795) 高19.5厘米 宽21厘米 厚13厘米 观音像呈半跏趺坐,头戴风帽,束黑发高髻,眼帘自然下垂,眉目清秀,形象端庄,身体比例匀称,衣纹线条流畅。高19.5厘米、宽21厘米、厚13厘米。袒胸,胸前佩戴璎珞,身上交补襟披袈,内穿抹胸,为汉式装饰,给人以娴静、端庄、肃穆、安详之感。背部竖式长方框内暗刻阴文“唐英敬制”四字篆书款。 唐英(1682—1756年)...
清雍正二年(1724) 高6.1厘米 口径33.8厘米 足径25厘米 粉彩是雍正时期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在康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吸收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在彩料中加入了铅粉并施玻璃白,而烧成的釉上彩瓷。画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没骨法,突出了画面纹饰的阴阳和浓淡,立体感极强。比五彩更加娇艳、淡雅、柔和,又称为“软彩”。 馆藏清雍正粉彩荷莲纹盘,高6.1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
此套杯高4.9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2.6厘米。胎薄体轻,制作精细。外腹壁青花五彩分别绘代表十二个月份的花卉,并配有相应的唐诗。色彩艳丽,图文并茂。每杯杯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二行六字款。 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所用花卉与后来乾隆时期承德所建花神庙(即“汇万总春之庙”)中供奉的十二花神种类、顺序一致,皆为北方所熟悉的花卉,分别为: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
明万历(1573—1620) 高8厘米 口径39厘米 足径18厘米 明代是我国瓷器对外输出的重要时期,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将我国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带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到了明中期,随着我国民间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瓷器的对外输出也逐渐扩大,除了景德镇的各类瓷器外,华南地区的一些民间瓷窑也生产出一批用于外销的瓷器产品。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明代红绿彩罗经文盘就是当时漳州窑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器。此...
明宣德(1426—1435) 高46厘米 口径9厘米 足径16厘米 天津博物馆的这件藏品小口、圆唇、长直颈、圆腹、平底。通体白釉,釉下绘青花纹饰,口沿饰一周卷草纹,颈部饰四脚形云纹,腹部一条苍龙盘绕一周,龙身粗壮,双目炯炯,龙腭上翻,三爪遒劲有力,气魄威严。瓶口部横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款。 龙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最早是远古时代民族的图腾。旧说龙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能登天入...
明(1368— 高20.9厘米 底宽15厘米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窑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德化窑以白瓷著称,因胎土纯净细腻,胎料和釉料中含铁量极低,而含钾量较高,故所产瓷器呈现温润而光亮的象牙白色。欧洲人冠之以“中国白”、“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的美称。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有...
中国古代的各种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由于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来,因此青釉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 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国白釉品种的佼佼者。甜...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
宋(960——1279) 高5厘米 口径20.5厘米 足径13厘米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创烧于唐代,盛于宋、金时期,止于元代。因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北宋时一度烧制宫廷和官府用的精致瓷器。烧制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等。又称“黑定”、“紫定”、“绿定”。早期多是浮雕莲瓣纹,中期以后是划花、刻花和印花,尤以白釉印花瓷最...
宋(960——1279) 高5.6厘米 口径19.5厘米 足径12.3厘米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官窑,现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 高51.1厘米,口径29.4厘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