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自全区第一次全国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鄂温克旗不断加大文物资源、文物保护力度,目前普查工作已登陆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平台。 自此项工作开展以来,鄂温克博物馆将馆藏文物逐一进行登记、照相、编目,将1226件文物和新征集的所有物件按照文物的用途及质地进行分类,并为每件文物重新做标签,将编号、尺寸、年代等有关信息录入电脑。 为了全面掌握鄂温克旗现有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使用管理等...
5月7日,浙江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与数据审核培训班在杭州举办。全省各级普查办、各有关省属以上单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约200人参加培训。浙江省普查办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瑶出席培训班并讲话。浙江省普查办副主任、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主持培训。 陈瑶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我省2014年以来的普查工作情况,对今年的工作目标进行了明确部署,并就做好下阶段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根据3...
4月29日,由广东省文物局在佛山举办的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九期普训班上,省文物局通报了21个地级市普查办工作进度,其中我市已全面完成全市20个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近3万6千件/套文物信息采集及登录工作,是全省首个完成该两项工作任务的地级市。 进度得到保证的同时,为确保文物信息数据质量,降低平台上数据的出错率,东莞市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采集文物信息。接下来,东莞市将按照国家、省普查办...
仍在进行的我市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不仅已认定的文物总量非常多,超过了1万件(套),而且有份量的文物可圈可点。据市博物馆副馆长刘荣华介绍,这其中既有珍贵的经卷、画报,也有政界人物的手札、手绘户地原图、科普老教材,还有名家题写的匾额、名人的塑像以及皇帝所赐石碑。 据悉,此次认定、登记年代最早的文物,有明崇祯年间的《恩纶》石碑。石碑共16块,陈放于德清县新市镇的胡氏陈列馆中。石碑多为白色太湖石质...
2015年,杭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紧张进行中,第一阶段藏品文字信息录入工作总体已经完成,现已全面进入图像信息采集阶段。 新年伊始普查工作全面进入紧张的文物拍摄中,藏品部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在临时库房搭建摄影棚。根据藏品的质地、保存状况、体积质量等因素分别设置灯光和背景,对文物进行分类拍摄。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拍摄质量,也以此次一普工作为契机对馆藏文物进行较为全面的图像信息采集。 ...
昨日,记者从省地市州可移动文物普查办主任交流会上获悉,目前我市登记的可移动文物达3053件(套)共计25922件,我市文物普查经验获得省文物局肯定。 从2014年7月开始,我市专家团队赴9个县(市)区,对32家非文物系统国有单位的文物进行了认定,共认定文物1246件。其中,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珐琅彩瓷瓶、谷城县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刻版版画、保康县档案馆收藏的民国警察服制条例附图等具有较高价值。特...
为贯彻落实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加快推进襄阳地区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确保文物登录质量,4月13日,襄阳市普查办在结束全省会议后第一个工作日即来到老河口市,就老河口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并召开现场工作会。 会上,襄阳市博物馆王先福馆长先传达了4月9日至10日,省文物局在汉举办2015年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会暨数据审核管理培训班相关会议精神和要求。接下来,王馆长作为襄阳...
4月7日,记者获悉,州博物馆自2014年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全馆职工扎实工作,截至2015年3月31日,馆藏文物信息采集登录突破2万件/套,居全省文物登录数量第一。 据悉,自普查开展以来,州博物馆领导班子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成立了以馆长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普查工作,分组进行,同步推进。 据悉,州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8万余件...
人和街6号,一处位于鼓楼区山西路附近的民宅小院,随着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的开展,慢慢展现在大家眼前。有市民对院内青砖黑瓦的两层小楼颇为惊奇:“这里还藏着民国时期的建筑!”这处建筑已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但由于疏于保护,小楼破败不堪。原房主的后代和房管部门均表示无力修缮。 意外发现:道路拓宽后,民国小楼显露出来 人和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实施前,6号小院被一排门面房挡住。...
历经近两年时间,哈尔滨市平房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日前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普查任务。该区共确定可移动文物5378件,其中436件为珍贵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七三一部队在进行细菌武器实验研究时使用器物,主要是1945年以后在平房七三一遗址废墟和哈尔滨其他日军营区遗址采集的文物;二是关东军其他部队使用的设备和装备,主要有在长春市征集的有关关东军100部队的罪证文物。 另悉,今...
近日,仙游县文体广电局组织人员对县博物馆馆藏的可移动文物一一进行统计、拍摄和整理,并将每件文物采集的信息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上传,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为每一件可移动文物配发“身份证”。 千年古邑仙游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目前,仅县博物馆馆藏的可移动文物就有瓷器、玉器、铜器、粉石、杂件、木类、钱币、书画9大类2771件。
大鹏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造“三岛一区”,历史和人文作为该区的文化软实力其保护刻不容缓。记者昨日获悉,拥有1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南澳,正在采取“两手并进”的方法开展这些文物的管理工作。 南澳办事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天然的山海风光及独特的渔家风情,除了“舞草龙”及“渔民娶婚”这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众多的文物资源,其中有古遗址、古墓葬及历史建筑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共13处,含区级1处,其它...
3月24日,衢州市文物普查办在市博物馆举办第二期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业务培训班,全市各县(市、区)文物普查办,市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参与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针对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如文物定名、文物断代、文物拍摄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线普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60件清末民居构件雕花精美、堪称“錞于”之王的战国青铜虎钮錞于高达85厘米、乾隆时期与纪晓岚齐名的四川大才子李调元“文魁”牌匾保存完好……3月初,当四川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办公室工作人员收到各地上报的文物新发现时,忍不住感叹:原来四川还有这些宝贝! 2012年,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全国正式开启。两年多来,那些在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单位之外的“宝贝”,渐渐随着普查一展芳颜...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已由国务院公布并于2015年3月1日起实施,它将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文物中的不可移动文物是具有特殊属性的不动产,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确权登记,是文物管理体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物资源大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遗址、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以及建筑与园林(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四大类,其中遗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