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959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次的考古发掘,探明该遗址内的文化遗存所在时间区间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下至东周和东汉时期,而兴盛时期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 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遗址、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还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遗址...
核心提示:近日,二里头考古发掘又有新成果——宫城遗址区内又发现了一座距今3600多年、二里头文化早期保存最好的宫室建筑遗迹。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区西南翟镇镇二里头村,创5个“之最”: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群、最早的宫城“紫禁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和车辙痕迹。二里头遗址被称为“...
摘要:考古出土陶容器内残余物的分析与鉴别对于探讨古代人类饮食结构、生存状况及周围环境等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依据残余物的碳同位素分析可以区分食物的种类,因而碳同位素分析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12份陶容器内残余物进行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居民食物中兼具C3类和C4类植物,而且,C4类植物也就是粟的比例可能更高一些。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残余物,碳同位素 考古出土...
二里头遗址是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以其为典型遗址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史无前例的都邑的庞大化与大范围的文化辐射构成其最重要的特征①。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东亚地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史上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以青铜器为首的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的分期起着重要的标尺性作用。关于这一问题,尚有深入...
坐落于黄河流域伊洛盆地的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中心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聚落。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考古工作者通过大规模的系统发掘,揭示了该遗址复杂的空间布局。其遗存由宫殿区、贵族和平民墓、居住区以及制作青铜器、绿松石器、陶器、骨器的作坊组成川。上述遗迹以及伴出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遗物,展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围绕二里头遗址与古文献所载早期王朝—夏和商的关系问题...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是夏代都城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四周环以廊庑。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
1999年,适值徐旭生先生等踏查二里头遗址40周年。从这年秋季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将解决遗址的聚落形态问题作为其后一段时期里二里头遗址田野工作的重点。通过四年多的系统踏查、钻探与重点发掘,并结合以往的田野工作成果,我们对遗址的规模、结构、布局及所处环境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勘查工作的基本收获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 一、遗址的范围、现存状况与微环境 自1959年二里头遗...
1999年以来,我们把二里头遗址田野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其总体聚落形态尤其是中心区结构布局的探究上。相继搞清了遗址的现存范围及其成因、中心区的道路网络系统、多组大型建筑的排列方式与演变过程,发现了宫城(详见本报2001年3月7日、2003年1月17日、2004年6月18日第一版)。这些发现无疑深化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但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解决了某些问题,更在于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发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