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陕西省文物部门近日在甘泉县清理一处龙山房屋遗址时,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陶器。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甘泉县桥镇乡,现遗址表面为废弃的退耕地。 考古人员7月份在对该房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后,出土了数件可辨器物,包括有燧石通体精磨而成的石锛,还有许多造型新颖别致的陶器。考古专家称龙山文化遗址包含文化信息量很大,出土文物多件,器型精美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遗址中红土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修建砖瓦窑的地方 商周时期重要的遗址,3000多年前“巴渝文化交流中心”,竟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用作砖瓦窑烧掉!市文物考古所近日在合川涪江边上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遗址,可惜大部分遭到毁灭性破坏。 出土了上万件陶器碎片 河嘴屋基土遗址在合川区铜溪镇弯桥村,涪江右岸的台地上。 近日,市考古所在那里进行勘察和发掘,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遗址,出土了...
此次受灾地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集中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兵马俑等世界遗产,更荟萃着藏、羌、回等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文化遗产是否安然无恙躲过此劫? 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 此次受灾地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集中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兵...
正在挖掘中的大毛滩新石器时代遗址。 5月14日中午,雨过天晴,永善县团结乡大毛滩村顺河一社的几名村民扛起锄头向河边走去,文物专家早在地里等着他们。 4月11日,省市考古专家齐聚大毛滩村,发掘抢救地下文物。发掘点位于向家坝电站库区淹没区,此前,这里已被确定为新石器晚期古遗址。 发现 地里捡到一个“雷楔子” 时光回溯到1982年,依河而居的永善县团结乡大毛滩村的村民们...
万幸!世界遗产都江堰工程几无恙 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 此次受灾地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集中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兵马俑等世界遗产,更荟萃着藏、羌、回等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文化遗产是否安然无恙躲过此劫?遭遇损失的文物建筑,该如何及时修复,正处于...
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在黄海南道银川郡贞洞里一带发现了70多座刻有星座坑的支石墓。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12日报道,新发现的支石墓都在横放的大石头上刻有深凿的星座坑,形态类似恒星、行星、卫星和彗星,有的似酒杯,有的呈椭圆形,有的还拖着一条尾巴,最大的直径10厘米,最小的两厘米,一般为5厘米至6厘米。星座坑的大小用来反映星座的亮度差异。 这些星座坑大都用槽线连接起来。其中一个有7个互...
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约40公里处的南宝力皋吐墓地晚于著名的红山文化,而与小河沿文化时代相当,其不仅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地理位置最独特、文化因素最复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墓地,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点,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专家称它的发现与发掘“在东北地区史前原始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启意义”。 出土陶器成为解密之匙,一种具有独特...
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万水泉镇抢救性挖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家族葬墓,出土陶器、铜镜和铜钱等32件文物。 据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苗润华介绍,近日,万水泉镇一建筑工地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墓葬。经文物工作者现场勘察和清理发现,该墓葬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家族墓葬,共有6个墓室,残存有6座墓棺,墓葬中室放着随葬品。但该墓葬早期被盗挖过,墓内金、银、铜器等文物已被盗走,墓葬内的陶器仍处于原始摆放状态...
罕见的蜥蜴纹彩陶盆 陶制的猪嘴环状饰物 距今5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在今高陵县泾渭河北畔营建他们理想的家园,他们的生活区竟是如此幅员广阔而住所稠密。近期,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史前超大型原始聚落遗址考古发掘,获得进一步重要收获,众多的遗迹遗物展现出关中人类祖先的智慧文明,珍贵文物的出土以及重要遗迹的发现,使人们对遗址的文化内涵和聚落布局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文物工作者日前对地处黄土高原南缘的陕西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近八百平方米,证实以先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范围最广,内涵丰富且特征比较鲜明。所出土的陶鬲形态多样,还发现一种新器形,专家暂将此类器形称之为“鬲式甗”。 据了解,遗址位于陕西淳化县润镇乡枣树沟脑村的台塬上,总面积三百万平方米。包含有仰韶文化中期、龙山时代、先周时期、西周...
在发掘古墓的过程,考古学家也注意到了陪葬的小物件 在发掘古墓的过程,考古学家也注意到了陪葬的小物件 出土的陶器 五千多年彩陶发展历程的积淀,无形中奠定了中国绘画用线条造型的美学思想和基本形式,它所派生出的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陶器在内陆还没有发现过。”来自省文物局的考古专家赵晔对一只呈漏斗型的陶器观察良久后,向陪同的岱山县文物办工作人员说。日前,在岱山县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东沙镇泥峙社区江窑湖自然村首次发现古窑址。 “阿拉湖那边坡地里有很多破瓦罐。”文物普查人员刚到泥峙社区,就有村民前来反映情况。文物办负责人立即带领工作人员前往江窑湖。在村民所指的湖边山坡上...
怀宁县马庙镇栗岗村境内的孙家城遗址,经过两个多月持续的发掘工作,专家不仅发现了200余件鼎、豆、斛、杯、釜等陶器以及铖、锛等石器,同时还在探方里找到了许多以前见所未见的器物。1月6日上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说,这些神秘的器物到底有什么功用,也正是他现在急于知道的。 据悉,这些神秘的器物涉及到陶猪、陶坠、陶鼠、陶人等多个类型,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形象逼真,体积不大,且多数是在西北面...
近日,孝感市、大悟县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大悟发现一座被命名为“团墩子遗址”的西周时期古遗址,遗址上有西周时期大量红烧土建筑遗迹和陶片。据介绍,这是近些年来大悟县的一个重要考古发现。 该遗址是在调查郑(州)长(沙)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工程沿线时发现的。据称,遗址位于该县东新乡鹿鸣村流泉畈湾西侧,北临澴水西支流的古河道。所处地貌为一块扇形冲积平地,土墩高出地面2至4米,平面呈圆形...
记者昨日在偃师庞村镇百草坡东汉帝陵陵园建筑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今年以来,文物工作人员在对该建筑遗址进行的连续发掘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遗迹,包括储藏粮食的4座粮窖,6条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铁器、铜器和兽骨等。 2006年7月至11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配合郑西铁路建设时,在偃师庞村镇百草坡首次发现了东汉帝陵陵园建筑遗址。该遗址群南北长380米,东西宽330米,遗址内有夯土墙、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