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白釉莲瓣座灯台 唐,邢窑白瓷,高30.4厘米,口径6.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由灯盘、台柱和承座三部分组成。灯盘呈杯形,中心有插烛圆筒。台柱细长挺拔。束腰饰瓦棱纹,线条清晰明朗。承座凸雕莲瓣纹座。胎质细密坚硬,整体造型庄重、挺拔、精美别致。通体施白釉,釉色白润,釉厚处呈淡青色,底座无釉,有一墨书“永”字。 唐代邢窑以其优质白瓷名满天下。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赞美邢窑白瓷“类银类雪”极...
定窑莲瓣纹龙首净瓶 北宋,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腹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定州市博物院藏。一种从古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佛教僧人水壶,译名有“君持”、“军持”等。小口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形圆盘。溜肩鼓腹,下腹修长,卧足稍撇。器肩一侧塑龙首流,头高昂。颈粗短,上颈划覆莲纹,下颈饰弦纹。相轮上鼓饰覆莲纹两层。肩部饰三层莲纹。上腹刻缠枝花纹、枝叶蔓卷,下腹刻仰莲纹四层。胎质洁白细腻,釉色...
洪州窑位于今江西南昌市南郊三十多公里的丰城市境内,唐时那里属于洪州辖区,故称洪州窑。 洪州窑始烧于东汉,盛行于南朝和隋朝,所烧的青瓷虽不如越州青瓷影响深远,但也不乏有精美之器。尤其是它晶莹的釉面,玻璃质感极强;这是其他窑口所不及的。洪州窑青瓷在装饰手法上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和镂空等技法,纹饰以莲瓣为主;器物的类型有碗、壶、罐、盘、杯等,难以忘怀的有博山炉、青瓷灶、鸡首壶等;那些精湛的工艺...
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尺寸:高28.3cm;底径9.7cm 简介: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 这件五管瓶,较之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的各式五管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兼具了器形更为规整,工艺更为精美,施釉更为厚润淡雅,品相更为完好四大优势。 瓷器盖刻菊瓣纹,以一结子石...
该藏品为明代宣德釉里红藏文莲瓣纹高足碗,高12厘米,口径16.6厘米。其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包浆自然,保存完好;碗心落款为釉里红“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笔法圆润,工整;釉里红发色纯正,有晕散,红中带有暗绿色的斑块;风格古朴、厚重,纹饰丰满,气势夺人,是极其罕见的宣德时期的釉里红极品。 藏文意为:日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被佛教界称为“永平安颂”。据查阅相...
精致豪华的器物,有时会被选为那个时代工艺美术作品的代表。鸳鸯莲瓣纹金碗富丽华美,经常被各种书籍采用,或做插图,或印在封面,成为唐代金器最高水平的象征。金碗共出土两件,纹饰造型相同,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实测的一件重达391克,就唐代纯金的器皿来说,超过它的大小重量的还未见到。 金碗犹如盛开的花朵,大体取自莲花的造型,碗壁通体锤揲为莲瓣,然后用錾刻的手法在每个莲瓣内錾出各种动...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碗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至宋,流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春秋战国多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魏晋至隋代,莲瓣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也有用刻划和模印手法制作的。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
束口、鼓腹、圈足;内外满施青釉,釉层肥厚,釉色泛黄,足端有六处支烧垫条痕迹;外腹刻大瓣之双重仰莲纹。 水氶亦称为“水中丞”,文房用具之一种,用于盛装研墨用水,一般还配有或金或银或铜或玉所制之小勺。同样功能的还有水注,类似缩小的壶。 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文字,而文字的记录需要有专用的工具。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文字是刻划记录的,如陶器上的刻画纹、甲骨文、金文等,但是可以肯定很早就出现书写...
景德镇窑影青莲瓣形温壶。通高25.8cm壶为北宋景德镇湖田窑所产,由注壶和温碗两部分组成,注壶高扬长流,壶盖上雕塑一只小狮子。肩部雕刻有垂莲瓣纹。温碗口部做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圈足部雕饰一圈覆莲瓣纹,全器精巧雅致,是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中的极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文物展览,其图片于1991年被国家邮电部印成邮票向全国发行。1963年出上于安徽省宿松县,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高8.9...
青釉盘口壶是隋代寿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这件寿州窑青釉莲瓣纹盘口壶(图1),高36.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1.8厘米。壶盘口外撇,长颈,溜肩,圆鼓腹,平底。壶的肩部置六个圆孔桥形系,系与系之间刻划两道凹弦纹,上腹部饰一周覆莲瓣纹,腹中部饰一周仰莲瓣纹,两组莲瓣纹间刻两道凹弦纹分隔开。壶身大半施釉,釉色青翠,玻化程度较好,晶莹透亮,略有细小的开片。腹中部向下腹部有自然垂釉现象,俗称“蜡泪痕”。...
宜兴窑惠逸公款紫砂凸莲瓣碗,清雍正,高5.9cm,口径12.6cm,足径5.5cm。 碗口微撇出边,圈足起弦线。碗上部光素,下部凸雕十三枚莲瓣,每瓣内以细线勾勒筋脉。底有篆书“惠逸公制”四字印章款。深紫色砂泥,细润光洁。 惠逸公为清雍正、乾隆时期的宜兴紫砂名匠。
白釉凸雕莲瓣口瓶,清乾隆,高27.4cm,口径9.3cm,足径8.5cm。 瓶口为莲瓣形,长颈,丰肩,圈足。胎体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恬淡。外壁凸印莲花花叶及花蕾纹饰,花叶内以极细的线条刻划出筋脉纹理,纹饰清晰。外底署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显示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
定窑白釉印花蟠螭花卉莲瓣纹洗,北宋,高4.6cm,口径17.4cm,底径10.7cm.故宫博物院藏。 洗口微撇,浅弧壁,平底。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洗内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内壁刻划蕉叶纹,内底模印折枝花及蟠螭纹。 此洗综合运用印花、刻花装饰技法,印花纹样清晰,刻花刀工有力,为宋代定窑瓷器中颇富代表性的器物。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北宋,高3.5cm,口径17.5cm,足径5.5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斜直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沿无釉。外壁浅浮雕三层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碗内刻划荷莲纹,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在白釉的衬托下,纹饰若隐若现。 覆烧方法是定窑在北宋晚期,为增加窑炉的装烧数量,而大量采用的一种装烧工艺,但采用这种装烧工艺会造成器物口沿一周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这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