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闽人和闽越人的崇蛇习俗源远流长。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蛮,南蛮,蛇种。”唐代司马贞“索隐”也称:“闽,东越,蛇种也,故字从虫。”说明古人认为南方蛮夷之人,皆有蛇崇拜的习俗,自以为是蛇神的后裔。 台湾绝大部分原住民和福建一样,在远古时期也同属于百越的一支,也有关于人蛇关系的故事和传说,将百步蛇视为祖先,主要以“蛇图腾”为崇拜对象。特别是排湾族人,不仅敬畏蛇、...
醴陵釉下五彩瓷,创烧于二十世纪初期,是醴陵瓷业宗师继承釉下彩传统烧制技术,融会釉上彩装饰工艺研制并开发的彩瓷新品种,而且由于该产品色彩丰富,无铅毒耐腐蚀永不褪色,驰名全国享誉世界。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盘(见图)高4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1.4厘米。敞口弧壁浅腹,浅圈足呈滚圆泥鳅背状。底内施白釉,散布细小汗毛孔和深可见胎缩釉棕眼,显见釉下旋削痕。造型规整,纹饰疏朗,工写兼优,色彩绚丽。瓷...
藏友有一尊清光绪癸巳年间(公元1893年)四边浅绛彩山水松鹤书法纹烫酒瓷套壶(见图),造型古朴端庄,瓷胎质细腻、釉色白净莹润,色彩亮丽,美不胜收,令人望“壶”兴叹,爱不释手。 这尊烫酒瓷壶为两件套装,分别由外壳和内胆组合而成。外壳壶身为平底凸足呈四方形、底有“大清光绪年制”款识,高11厘米,四面均宽9厘米。壶身对称两面分别绘有“沽酒归来”山水人物和“旭日松鹤”图,彩绘纹饰笔法苍健老辣;另两面...
文物古玩收藏既有经济价值,更有文化历史价值,说到底,经济价值来源于并且决定于文化历史价值。因此在瓷器收藏中,有名人铭文、题记或款识的器物,或者与某个历史事件、历史遗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有关的器物,自然比普通的、没有这些历史文化背景和名人印迹的器物更加珍贵。 笔者拿出两只印盒作一比较说明。图1是一件清雍正青花吕洞宾图印盒,图2是一件民国前期白釉刻瓷山水图印盒。从瓷器质量上讲,雍正青花吕洞宾图印...
此壶高30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2.5厘米。器型修长,盘口加盖,高长颈,溜肩鼓腹,下腹敛收至底足,底高圈足内空稍外撇。盖上端刻叶纹,侧面刻斜方格纹,颈部上端刻叶纹,下端一道弦纹。肩上至腹部的第一道弦纹上刻水波纹;第二道弦纹内刻叶纹;第三道弦纹内刻斜方格纹;第四道弦纹内刻三角纹;足外沿上刻水波纹。全器满纹装饰,线条刻划严谨,纹样流畅自然。壶肩上堆贴三只羊,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富贵...
宋代吉州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窑瓷器生产地,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故也称永和窑。吉州窑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剪纸贴花、白釉褐花、黑釉彩绘、胎釉剔花、捏塑雕琢、窑变兔毫纹、玳瑁纹、鹧鸪斑、木叶纹等工艺纹饰,充分体现了当时吉州地区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尽管吉州窑与贡瓷官窑无缘,但它的丰富多彩和贴近民情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广袤的市场,成为宋代不可或缺的窑口之一。...
这是一枚直径13厘米的灰陶质瓦当(见图),边轮宽1厘米左右,高于当面约0.5厘米,主题纹饰似乎介于人面与兽面之类,作浓眉大眼、露齿状,周围有两道凸弦纹,弦纹内饰锯齿纹,当背有宽而模糊的旋坯纹。 按贺云翱先生的《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一书分析,此当为六朝时期的南方瓦当,因其边轮窄而明显高于当面,是南北方制当技术不同的主要表现之一。再参考贺先生的分期,从目前出土状况排列,人面纹瓦当类型,仅见于东吴...
谷仓为我国古代一种传统习俗,最早应始于汉代。青瓷谷仓罐最负盛名的时代是在三国、两晋时期。这一时期的谷仓罐以堆塑楼阁人物、飞禽走兽的形象居多,且制作颇为精致,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主庄园生活的富足和奢侈。至宋代,这类谷仓罐造型已由罐式变为瓶式,且一般成双,它的颈肩部堆塑大量禽兽人俑,并通常以龙、虎相配,有的还堆塑有日、月。这种堆塑类青瓷瓶,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大量出现,式样繁多,不一而足。...
宋时盛行“斗茶”,黑瓷因为能清楚地观察茶面上白沫的变化情况,故黑瓷的代表——建盏大受欢迎。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们钟爱。这种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色、褐色纹,犹如兔身上之毫,所以称“兔毫盏”。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除建窑外,当时全国其他众多的窑场也生产这类造型的黑釉盏。 最近笔者有幸收藏到一件出土于金...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初学古瓷时,就从一些书上看到古陶瓷界有着“汝钧不分”的说法,但在后来的收藏实践中发现,这种说法很难找到实证。一方面是人们说到汝窑,都是指北宋晚期在朝廷命令下专为烧制宫中用瓷的官汝窑,这种官汝窑原是民间窑场,因制瓷质量高、符合宫廷要求而受命转为专烧官窑器的,从性质上说属于官府管理和控制的民窑,还不是有史料记载的“京师自置窑烧造”的纯粹官窑。官汝窑产品严禁民间烧制,因此当时一些窑场就...
这件西汉夹砂灰陶狗,长14厘米,高9厘米。头部上昂,两耳上耸直竖,双目前视,炯炯有神,尾向上卷曲,四肢前后参差站立,表现静中有动,给人一种传神警惕的感觉,让人喜爱。 我国陶器众多,夹砂灰陶与泥质陶、红陶在胎体上是有很大区分的。泥质陶、红陶两者焙烧均属低温,在800摄氏度以下,胎骨不坚年久易风化,属软陶类。夹砂陶属硬陶,史前有之如:河姆渡文化夹炭陶,中国南方印纹陶,是以高温焙烧而成,胎骨坚实。...
此茶具为粉彩绿地,耳形的把手,三角形的流。正反两面主题纹饰绘盛开着的宝相花,主茎其间分布绘六朵伸展的喇叭花,两侧对应绘月牙形细长的花叶。流嘴下方刻绘篆体“寿”字纹,其上绘蝙蝠一只,其下器绘四瓣梅花一朵,所绘花卉上的胭脂红釉与白釉浓淡自然。器身满绘凤尾纹的锦地图案作装饰,后人称为“什锦”器,给人以重色浓彩、锦上添花、福寿双全的富贵之感,也有繁缛之弊,外底满釉,底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竖双行矾红款,圈...
在笔者的藏砚中,有一方古陶砚(见图)。砚为圆形,宽21.5厘米,高4.8厘米。这是一方历经600余年,传承21代的“传家之宝”。陶砚,历史悠久,始于西汉,盛于魏晋。这方砚用优质澄泥所制,质坚如石,划之无痕,细腻滋润,发墨快,不损毫。砚身施鳝鱼黄釉,砚堂深凹,显示出研磨多年留下的岁月痕迹。砚堂上方有一圆柱型笔插,四周刻双圆圈纹,使砚堂显得宽广开阔,给人以小见大的美感;砚边分三层刻花,上下层为双圆圈纹...
玉,温润柔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植根于世代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在古代社会中,凡祭祀、朝聘、盟誓、婚嫁等重大活动中都使用玉,玉既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又是沟通神灵、祖先的媒介和法物。在古蜀地区,人们也用玉来进行祭祀、朝贡,金沙遗址目前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在这众多的玉器中,有一件十节玉琮不论在造型还是玉...
中国玉文化既古老又年轻。说古老,是指它的发展历程足足有一万余年,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三大历史阶段。说它新,是指在百姓慢慢富裕起来的今天,“玉器收藏热”空前高涨。杨老在故宫工作多年,对他所保管的文物,就像老友一样熟悉并有浓厚的感情,他认为玉是有文化基因的,大致有五方面:玉美学——玉神器——玉宝物观——玉礼制——玉德说。 玉:华夏文明的奠基石 巫玉,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由巫占有用于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