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唾壶与熏篮是古代的两种卫生器皿,它们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讲卫生习惯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我国悠久的医学史、防疫史也有重要价值。 这件带盖青瓷唾壶(图1)1997年出土自江西南昌县富山乡的一座隋代墓葬。通高11.7厘米,盘口,束颈,溜肩,扁圆腹,假圈足。盘形盖,中心下凹,中立一珠形钮。通体施青釉,表中闪米黄,呈冰裂纹开片。 唾壶也称“唾器”,是古代置放在桌子上的承唾之器,体形轻巧而美观,既...
我国青花瓷器到明宣德时,已发展到极盛之地步,不论是选料、制样、彩绘、题款,无一不精。当时瓷胎是采用景德镇东乡的麻仓土,洁白细腻,其青花原料则是来自南洋的“苏泥勃青”,此种青料不太稳定,但发色却明亮浓艳,加上散晕的特殊效果,因而展现出一种深浅浓淡的层次感。《南窑笔记》称:“青窑虽出于永乐,而宣德为盛……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 明代初期,瓷器之造型,种类不多,大都为瓶壶盘...
在中国文化里面,早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有龙崇拜了。而且,是通过玉雕形式表现出来的。小编简要介绍龙玉器知识,随后会整编出当代玉雕大师的龙玉雕精品。 龙是中国神话中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众鳞虫之长,它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能隐能显,属古代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当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
中国玉文化有万年的历史,它以玉器为载体有明显的发展特征,按照这些特征,中国玉文化(玉器)可以分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始于原始社会至汉代,约有八千年的历史。此期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没有任何外来影响,并有着系统的理论和特殊的造形,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玉文化和艺术,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原始社会玉器非常昌盛,在东北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原有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
宋代的规制由于受到五代的混乱,杂乱无章,宋真宗的时候才典正了礼仪制度。制定了《元丰仪》的礼制规定,宋代一直沿用,到了靖康之难中,2个皇帝被俘,《元丰仪》的制度也被金代直接取走并挪用。因此金代的礼仪制度和宋代基本一致,这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神宗年代时候礼仪制度由原来的<通礼>的30种慢慢延伸了92种制度,庆历初年,祈谷和感生礼仪改变,由原来都用赤色的有邸玉圭4个,应改变其不同...
法门寺地宫,一个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地宫,在当年,它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待遇。唐代帝王曾多次前来祭拜,并赐予了当年最为珍贵的宝物,可以断定,这些和佛祖舍利一起深埋在地宫中的宝物,浓缩了当年最高等级的皇族珍品。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400多件器物中,玉器的数量很少,而且大多都只是一些配饰,相比较于金碧辉煌的金银器,玉器形单影只。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的观念在中国唐代以后...
在对古代葬玉制度的研究中,当年的考古队员曾遇到过一个难题:在出土窦绾玉衣的位置,考古队员发现了大量形制不同的玉片。玉片有的长方形,有的菱形,总数超过200多片。它们的用途会是什么呢?这些散乱的玉片都被完整的复原到了窦绾的漆棺上,漆棺的表面装饰有26块圆形的玉璧,而更多的玉片则被镶嵌在漆棺的内壁上。古人把漆棺表面的这种青绿色玉璧称为玄璧,它不仅能保证死者的尸身不朽,同时还能使死者的灵魂升天。同样在汉...
唐代是改制汉代之前礼仪最大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用玉制度也格外的重视,这个时候的玉器在祭祀完毕后开始了焚烧,尤其是玉璧都附于柴火中焚烧。贞观时期,专门制定了五岳、四镇、四海、四渎祭祀。五岳和四海都知道就是我们现在五岳和东南西北海,四镇是东真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无吕山,东渎大淮、南渎长江、西渎黄河、北渎大济。 唐代制定了5大礼,并完全的细节化,把祭拜分出了格外一个档次:其中吉...
礼仪性的玉器 (所谓“瑞玉” )较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汉代基本采用西周的礼仪,只是在部分细节改变,尤其是在佩的方面,一直沿用西周,秦代...
周代是一个礼制被极度规范化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先人,无论是个人的生活还是整个的社会制度,都被纳入到了一个有着严密规范的礼仪系统之中。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出行?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婚嫁?迎接客人要穿什么衣服?出席丧礼要带什么物品……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一个“礼”的框架内循例有度地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代的玉器也被纳入到一个严格的礼仪制度之中。 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玉器?它的大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尺...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谈“死”不多,有一句最著名:“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虽各有理解,但于“朝夕”短促间以见孔子重生轻死的态度却无甚异义。 人能对死淡然而又豁然实属不易,不过至少会有类似子路的好奇。一向莽撞的子路曾拿捏着问:“敢问死?”烦请孔子解答。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不作直接解答。对此梁漱溟有独到见解:“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地生活。”孔子认为“生”的意义...
抗战爆发后,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随即西迁重庆。此时,夫人胡絜青和孩子到北平侍奉老舍年迈的母亲。1942年老人病故,胡絜青又用了一年时间,出生入死地带着孩子们返回老舍身边。 亲身经历国破家亡,胡絜青把所见和愤慨反复讲给老舍听。几个月后,老舍说:“你九死一生地从北京回来,给我带来了一部从来未写过的大部头。”这时,老舍正处于痛苦的煎熬中。 首先是艰难...
大月氏,该怎么发音?“大肉支”还是“大越支”? 这个从名字的读音开始就充满了争议的古老民族,曾经在西域辉煌一时。两千多年前,西汉使臣张骞为了联合远在中亚的大月氏共同阻击匈奴,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著名的“凿空西域”之旅,从而开启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 作为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切口,人们对大月氏的足迹的寻觅曾多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直至今日,关于这个神秘民族的诸多问题,仍在云...
1947年秋,我军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大病未愈的王树声主动请战,重返大别山,任鄂豫军区司令员,指挥军区游击兵团,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成功实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问鼎中原”和“定鼎中原”的战略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树声就是“大别山守护神”。 “我是大别山的儿子,我要再打回大别山” 1947年8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的战略腹地,揭开了...
笔者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查阅张学良档案,当看到藏书目录后,不禁一愣:为何有如此多的“红色”书籍? 充满“红色”书籍的藏书目录 张学良的藏书目录记在一个黑色封面的32开笔记本上,共登录图书683种,分为“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史地”“丛书”“军事”等12大类和若干小类。经过整理,大致结果如下: “哲学”类35种,至少有20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包括恩格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