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2年,一篇报道让记者与阿敦乔鲁“结缘”,但那时的阿敦乔鲁在记者眼中既特殊又陌生。201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研究员张平在提到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的发掘工作时,评价道:“这一刀开得好。”这么说,是因为阿敦乔鲁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是当时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几年以来,记者见证了阿敦乔鲁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先后入选2012...
到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项目组的田野工作,已经持续了7年。7年中,项目组领队丛德新与同事在阿敦乔鲁考古工地上摸爬滚打,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体验了考古工作的各种甘苦。对于他们,阿敦乔鲁的7年时光是考古生涯中无法忘怀的闪光片段。正是从阿敦乔鲁出土的材料出发,他们逐渐在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上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让阿敦乔鲁及中国学者的观点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初...
打开门锁,推开铁门,把车子开进一片布满巨石的草场……对于每天在此进行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项目组领队丛德新来说,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此刻,记者内心激动难耐,只因为即将跨进的是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从记者得知它的名字到走近它,中间跨越了5年时光。也是在这5年,这处偏居西天山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经过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终于绽放出了越来越璀璨的光彩。 天山西段 博河之...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古今重叠型城市”,是历史城市的延续。这类城市的共性是沿用时间过长,历史古迹破坏严重,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就是这类城市的代表之一。而建都时间早在公元前770年、建都时间长达500余年的东周王城,作为古都洛阳城市考古的一部分,从文献和考古整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可谓是城市考古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 碎片化资料分类分析以求达到体系化 城市考古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
谈及函谷关,最为知名的有两处,一处为河南省灵宝市境内的秦函谷关,另一处为河南省新安县境内的汉函谷关。历史上的两处函谷关矗立于崤函古道上,力扼东西交通,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今年8月记者赶赴两处函谷关进行了探访。 秦有崤函之固 灵宝市内的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濒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秦国建函谷关是为了向东部拓展。据唐代《元和郡县志》云:“函谷关城...
金宝屯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金宝屯东南。2016年6月末至9月初,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宝屯遭盗掘的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编号为M1、M2.墓葬内出土及当地公安局追缴的随葬品有金腰带、金耳坠、鎏金马具构件、铜器、陶瓷器等。 发现辽代皇族墓 改变“私城”位置认定 M1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门、东西耳室和主室组成。主室平面呈方形,墙体及墓...
2016年8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以中国学者吴庆龙为首的科研团队的论文,题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以下简称“吴文”)。吴文引起国内外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认为,虽然吴文揭示的史前中国黄河上游积石峡地区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大洪水或许是事实,但将之与文献所载禹治洪水之事联系在一起,并用以说明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却缺乏足够证据。更有少数学...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东北亚地区同期或稍晚阶段的史前文化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红山文化主体分布在西辽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在考古学研究中通常称其为辽西地区,该地区连接东北平原与中原腹地,属于典型的文化交汇区域,史前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东北区域特色,又与中...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瓷器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唐代,瓷器已随丝绸输往国外,以后日趋频繁。明清时期,瓷器外销进入新阶段,不仅继续输往亚非各国,而且开始销往欧洲。中国主要瓷器产地,例如景德镇、德化、广州等的瓷器生产,也与欧美市场联为一体。 青花瓷为主要品种 瓷器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外销产品,这一点可从考古学家对16—18世纪沉船的考古方面得到有力证明...
19世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历史上连通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称为“丝绸之路”。今天,一谈到这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贸易通道,人们往往更多联想到的是两次出使西域的西汉人张骞。而随着新的考古证据不断地涌现,关于汉代之前丝路踪迹的研究,成为考古学、历史学等许多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新证据不断发现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其玉料经过分析是国人熟知的和田玉;而出现在殷墟中的数十辆马车...
同样作为都城,在汉魏洛阳城、唐长安城等名城的比照下,辽上京的存在显得相当寂寞。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很难寻觅它的身影;在史书中,有关它的记载也是寥寥。当初,在北宋人的想象中,辽国极为偏远酷寒,这在宋人的使辽诗中可见一斑,无论是王钦臣的“穹庐三月已淹留,白草黄云见即愁”,还是彭汝砺的“寒日拥云初漠漠,急风招雪晚萧萧”,都抒发了这种情绪。 那么,辽上京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带着好奇,记者踏上了寻访辽...
一直以来,中国文明史早期的某些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成就总是会被西方怀疑,认为是从亚欧大陆的其他地区传入的。在新石器考古领域内,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之后不久,仰韶文化西来说便甚嚣尘上。早先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着眼点在以青铜文明为标志的商周时代,持该论点的人认为,中国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使用的合范法与埃及相同,所以推论中国的青铜文明是从埃及传入的。 在旧石器考古领域内,西方学者多支持非洲起源说,认为尽管...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国有着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悠久历史。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千百年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治水名人,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随着岁月的变迁,其中有些工程已经成为遗址,有些则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 华夏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最早是由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1874—1960)于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他认为该文化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为了与河南、...
岩画是未使用或不使用文字的原始先民运用颜料绘制或用工具凿磨等方式,在崖壁或岩石上进行造型创作活动时保存下来的一种艺术遗迹。 学术界对岩画的称呼很多,但总体上都按照“凿磨”和“涂绘”两个主要的类别进行界定。欧美学者普遍将使用工具凿刻磨制的岩画称为petroglyphs,而将使用颜料涂抹绘制的岩画称为pictographs,也有学者以Rock Carvings / Engravings(岩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