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代 ·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 高39厘米 长38.3厘米 重2.725千克 灰白色陶胎,除俑头、颈及手为彩绘外,周身均施彩色釉。 男俑黄衫、绿襟、黑靴,端坐于马上,马身施褐釉,间施绿釉,四足及底板施白釉。为唐代彩色釉陶器中的上品。
隋(581-618) 通高3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男俑与马俑为分别模制后再捏合一体,男俑头戴幞头,身着右衽窄袖圆领长袍骑于马上,足蹬长靴,左手扶鞍桥,右手执物(已失)。马立于长方形扁平托板上,鞍鞯俱全,神态驯顺。通体施黄釉,釉面有细碎开片。
隋(581-618) 通高3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骑俑与马俑分别模制后在捏合成一体,通体施黄釉。头发后梳,头后有发髻。身穿右衽翻领窄袖胡服,腰束带,衣纹自然下垂,足蹬长靴,双手相合。其装束近于男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盛行女子以着男装为时尚的社会风气,与史料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记载相吻合。马立于长方形...
唐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马面贴金,额顶处有一缨饰,马颈部、胸部与腹部披甲连缀。马上骑士头戴盔,披膊、胸甲俱全,足踏高筒靴,左手牵缰,右手握拳前曲,生动传神。 《唐六典》记唐甲十三种,马甲是其中之一,而且,马甲中被称为明光、光要、细麟、山文、乌锥、锁子之类的都是铁甲,皮甲以犀兕为主,其余以所用材料...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35.2厘米 女俑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内穿小袖衣,外套半臂,下着长裙:足穿尖头鞋。
隋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钵盂山出土 高38厘米,宽30厘米
河北承德围场县档案馆暨征集纯手工满绣作品《木兰秋狝图》入馆后,又征集织锦缎满绣作品《乾隆皇帝戎装骑马图》入馆。 该图是由“承德上世满绣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用织锦缎做衬底布料,通过“绘制设计图案—选配色线—电脑编程—选配织锦缎底衬—绣花机制作—人工修剪” 6道工艺程序制作而成的。图高2米,宽1.04米。 该绣品临摹的是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绘...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 高38厘米 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初用骑兵作战,保留着本民族的许多原有风俗。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实行改革后,才迅速汉化。这批陶俑,是孝文帝改革以前的制品,制俑技术还比较原始。 汉代保护战马胸部的防护装备—“当胸”已经被使用...
汉 东汉 明器 1955年河北省望都县出土 高78厘米,长77.2厘米,宽25厘米 此石雕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头戴黑色平巾帻,身著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酒椑,右手提两尾鱼,作欣欣然买酒归来状。 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西汉的石雕作品一般造出大体轮廓,力求简练,东汉则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细部,如衣饰、家禽的羽毛等。这...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李贞墓出土 高36——37厘米 唐前期贵族墓中随葬的明器,注重表现外出活动,常见仪仗俑原群,是唐代贵族现实生活中出行仪仗队伍的模写。这几件骑马相是仪仗队伍的组成部分。骑马乐俑一般有击鼓俑、拍击乐器俑及吹奏乐器俑数种,有时还包括少量歌唱俑。这几件乐俑,少数马颈或肩部残留着鼓或鼓架,但大都乐器已失,无法判断原持何器。从演奏者的姿势猜测,当是一种马...
晋 西晋 明器 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 高22——24厘米 这些陶俑同出土于一座墓葬中,墓葬主人是西晋的一个县令。该墓一共出土29件陶俑,其中23件为仪仗俑。仪仗俑中除7件骑俑以外,还有文吏俑、武吏俑。7件骑俑中有1件吹奏乐器,6件手持方版。方版是向上级报告公务用的,上面简要写着要报告的公务内容。持方版的陶俑身份应是县官的掾属,也就是县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官吏。仪仗人员...
汉 西汉 皮腰带上的一种铰具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长11.1厘米、宽8.4厘米 此铜牌上饰骑马武士的图案,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中国古代把北方的带牧民族统称为胡,西丰西岔沟地处匈奴活动区之东,铜牌属于东胡族遗物。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7厘米、长27厘米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政府设有养鹰坊,有专门负责驯养的人员,贵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饲鹰骑俑外,甬道壁画中还绘有几个擎鹰牵犬的内监。 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时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此...
唐 明器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马头有一整片面帘,双眼处开有洞孔,表面贴金,双耳间竖有一朵缨饰。马颈部、胸部和马身的甲连缀在一起,在鞍后尻部有原插寄生(扇面或树枝状)的孔。唐时,这种外观华丽的马具装,完全是为了表示豪华和威仪,一般都作贵族的仪仗,并不用于战斗。马上男骑俑,头戴盔,身穿带有披膊和护胸的铠甲,脚穿高统皮靴...
隋 明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通高37.5厘米 此女俑头梳双髻(丫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下着裤,腰束带,脚穿尖头履。左手牵缰绳,右手作握鞭状,骑于马上;神态似在驯马。马上鞍勒辔饰俱全,胸前股后均络以皮带,胸前饰以8个铜铃,股后两侧各有杏叶形饰8枚。此俑形态生动逼真,不失为艺术珍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