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局系统干部大会,动员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刘玉珠指出,《意见》的核心是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落实好《意见》精神,首先要找准文物工作在党和国家大局中所处的地位...
8月29日至30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一行赴张家口崇礼区现场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市长武卫东、市委常委、崇礼区委书记王彪,以及相关专家、主要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调研。 调研组检查了太子城遗址考古工作进展情况和岔沟梁长城试验段保护项目效果,分别听取了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项目汇...
南汉二陵包括德陵和康陵于2003年~2004年发掘,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广东省首批大遗址名单,是广州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南汉二陵在发掘结束后进行原址保护。 南汉二陵博物馆是经已故考古学家麦英豪倡议,广州市人民政府2012年决定立项建设的专题博物馆,被列为广州市“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约3.28亿元...
网络配图 位于贵州遵义汇川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部分文物进入修缮期,当地部门表示:局部维修不影响参观。 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明时期土司城堡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目前贵州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海龙屯”有著名的九关,分别为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目前...
清 全卷长1018.3厘米、宽32.9厘米 作者: 弘旿 弘旿,清宗室,姓爱新觉罗,字卓亭,号怒斋、醉遇,能诗善画。此画面以玉泉山开始,绘其水流源自西山,聚于昆明湖,流经长河,贯绕京城,于城东南入通惠河、潞河;反映了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北京地区水系分布与水利设施、风景地貌、苑囿城郭等的有关状况。并钤有“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三希堂精鉴玺”等印记。卷末有作者...
清 全卷长1102.6厘米、宽52.7厘米 这是一幅反映平定吴三桂叛乱的画卷。蔡毓荣(?——1699年),字仁庵,汉军正白旗人,官至湖广总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底吴三桂叛乱,战事席卷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南等地。康熙皇帝调兵平叛,以蔡毓荣专督湖广,守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进而率水军浩浩荡荡驶入洞庭湖,与吴三桂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的激战。洞庭战后,清军分兵四路,首尾夹击,吴军败退镇...
宋 北宋 黄庭坚书 全卷纵25厘米、横1004厘米,每字直径约20厘米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书法家。他的诗词有很深的造诣,书法尤为著名,擅长行、草,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所书明瓒(即唐代懒残和尚)的诗卷,已为后人分割为二,现仅存后面的题款,即本卷。全文为:“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
宋 此书由北宋吕大临编撰,于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成书,全书10卷,收录了当时朝廷及私人所藏的古器。其中一至六卷所收为鼎、鬲、爵等商周青铜器,第七卷为钟、罄等乐器,第八卷为玉器,第九、第十卷收秦汉时代器物。每件器物皆摹绘其图形与款识,记录其尺寸、容积和重量,并作出一定的考证,对该器物的出土地点或收藏之处也加以说明。此书体例谨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宋 北宋 全卷纵51.4厘米、横1481厘米 卤簿指的是古代皇宫仪仗队。宋代卤簿分为4等,大驾卤簿列对第一等、专用于南郊大礼。为便于官吏将士演练,宋太宗曾命人绘制了3幅《卤簿图》,藏于秘阁。宋仁宗时,宋绶重新制定大驾卤簿,编写《图记》10卷。本图即是在宋绶《图记》基础上完成的。图中共绘官兵5481人、车辇61乘、马2873匹、牛36头、象6只、乐器1701件、兵杖1548件,表现了皇帝...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画像石于山东省微山市两城出土 长94.5厘米、宽91.5厘米、厚24厘米 石刻画像共分3层,中层是针灸图。图左面有一个人面鸟身的神医,手执医针,正为病人作针刺治疗。把医者作成鸟像,正是为了象征战国名医扁鹊。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画像石为1952年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镇东汉墓出土 石面纵82.6厘米、横105.5厘米 在秦汉以前,“木耕手耨”的人力耕作仍普遍存在,牛耕并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西汉时期大规模地推广了牛耕,牛耕在中原地区逐渐盛行。至东汉时,牛耕逐渐向长江和珠江流域推广。《后汉书》中屡次记载了遥远的边地郡县太守“驱率吏民”“教用犁耕”的功绩。这块画像石反映了东汉...
唐 原碑立于河北省易县 碑高322.3厘米 此碑为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立,碑文由王端撰,苏灵芝书,共18行,记述了铁像建立的起因、经过。重要的是通过碑文末尾的附记,可以辨识出“开北山通车道三所,置县三,每驿傍造店一百间,造水碾四所”等字。这反映了当时商业交通发展的情况。据《大唐六典》记载,当时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其中有水驿、陆驿和水陆相兼的驿站,以加强国家公共职能和...
清 全卷长346.7厘米、宽42.2厘米 作者: 沈喻 这幅图卷描绘清代康熙年间通惠河漕运的情况。通惠河又称大都运粮河、大通河,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这是由郭守敬规划开通的由大都(今北京)至通州的运河。这样,南粮北运的船只可以直达城内的积水潭。此河明清两代屡加修浚,继续使用,但因部分故道为宫墙所占,因此漕船只能到城东南的大通桥为止。为适应水源减少的现象,清代废弃...
清 全卷长369.5厘米、宽35厘米 在清代,汉族嫁娶的形式是,男子将女子迎娶到自己家里来。随着地区的不同,婚俗礼仪则各具特色,此画卷中的新娘骑着黄牛,新郎随旁,伴有不少迎亲者,似是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婚娶形式。迎亲后,即是饮喜酒相贺。画面上众多客人聚集在一起,饮酒助兴,场面十分热闹。
清 全卷长543.5厘米、宽46.3厘米 作者: 清·赵澄绘 淮河与黄河同为北方水运之大患,清初十分重视对黄淮的治理,特别是淮安的清口和高家堰,其地当黄、淮、运三河的交汇处,治河、导淮、济运的关键工程集中在淮安的清口一带。只要运河自然畅通,漕运自可无虞。这幅治淮图卷详尽描绘了清初治河的情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