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虽然以燕子为题材的艺术品在明清时期流行一时,“杏林春燕”、“海晏河清”等图案经常出现在各种物品上,但唐以前燕子的形象在留存至今的艺术品中并不多见,有些似是而非的形象,不能轻易下结论。 东汉马踏飞燕(甘肃博物馆藏) 燕子在家筑巢被视为吉祥 燕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艺术品中。古书中的燕子,单名“燕”,叠名“燕燕”,还有“玄鸟”、“乙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两首尽人皆知的唐诗,王之涣和王翰这“二王”都因为各自气势磅礴的边塞唱响而留名诗史。同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他们名字之上那更大的诗名标题《凉州词》。 凉州,这扼守丝绸之路、威震河西走廊的历史重镇,今天称为“...
2013年5月19日,是我国第三个“中国旅游日”,中国邮政发行《马踏飞燕》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全套1枚。邮票主票图案为中国旅游的标志马踏飞燕--铜奔马的侧影,同时发行的附票图案为“中国旅游日”的标志和宣传口号。这是马踏飞燕第五次入邮。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22家文博单位,拿出自家的镇馆之宝,于6月14日起在省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文物展,引起众多沈阳人的关注。记者在展出现场采访了专家,请他们讲述其中一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马踏飞燕”的寓意 “马踏飞燕”传承了中国古代人民天马行空的创造思维,该马是一蹄着地,三蹄腾空。踏着飞燕,预示着它比燕子飞得更高、飞得更快。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裕昌告诉记者,...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
高34.5厘米,1969年出土,为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此物已成为中国经典青铜艺术、动物雕塑艺术的象征。
近日,甘肃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城区西郊抢救性清理发掘一座魏晋时期墓葬时,发现一件陶奔马造型与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铜奔马很相似。 上世纪60年代,武威市区雷台汉墓出土了一件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天马”),因其造型独特——凌空飞腾的骏马与展翅飞翔的燕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匹横空出世、风驰电掣般飞速前进的“天马”形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