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工作人员将竹勺包装好,准备运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出土的竹木漆器 本报记者梁振堂摄 本报靖安讯(记者郁鑫鹏实习生孙明翠)5月4日,记者在靖安县博物馆看到,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的220余件漆器、竹器、木器正式移交国家文物局竹木漆器保护基地——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这标志着靖安东周大墓出土文物经过4年临时性保护之后,正式进入实质性国家保护阶段。 李洲坳东周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
遵照国家“边发掘,边保护”的原则,靖安县邀请众多国内一流多学科专家到李洲坳,对如何保护近日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李洲坳东周墓葬进行指导。 李洲坳东周墓葬自2007年1月6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发掘以来,已出土文物650件。为了对它们进行保护,省文化厅和靖安县专门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土遗址保护、竹木漆器保护、丝织品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深入...
出土完整的人脑组织 主棺上出土的金箔饰品 我省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高票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坑多棺”创全国第一。 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几名盗墓贼惊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墓葬的罕见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惊了全国考古界。昨日,在北京举行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
李洲坳古墓发掘现场 1月18日,展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交流最新考古信息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南方青铜文明的新发现——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东海之滨的文明曙光——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大渡河畔史前居民的家园——四川汉源县麦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国古代先民的安魂之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商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河南荥阳市关帝庙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北朝贵族的身后世界...
距今约2500—2600年的春秋晚期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古墓,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已经取得了一定收获,目前暂告一段落。由于保存状况较好,在出土的近千件文物中,丝、剑、扇、席有多件改写了最早出土记录。这些国宝级文物传递着春秋东周时期一个等级较高的文明信息。目前江西靖安李洲坳墓址已建立起了专门工作站,考古人员将继续进行相关的田野调查与勘探工作。 李洲坳墓葬坑内共计有47具棺木,这一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发掘工作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挖掘出高精丝织物、我国最早的竹扇、兼具越文化和楚文化特点的青铜器等。经专家论证,这些出土的文物将刷新中国纺织织造史、填补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骨研究的空白、丰富中国青铜文化研究,具有很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记者从昨天结束的“靖安东周墓葬考察论证会”上获悉:自7月1日正式发掘以来,已清理出棺木22具。其中,纺织品文物有重大进...
通过对人骨标本进行检测,江西省靖安东周墓葬中部分死者的性别和年龄得到确认。目前可以确定性别的4具遗骸均为女性,死亡时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讲师魏东介绍说,靖安东周墓葬群有12具棺木中发现人骨遗骸,其中5具仅仅存留了萎缩的人体毛组织,另外7具中有人体骨骼,但保存完整程度不一。通过对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可以确定其中4例为女性,死亡时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通过体质形态学分...
林业专家目前已经完成对江西省靖安东周墓葬47具棺木中的14具切片材料的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14具棺木无论棺体还是棺盖均由杉木制成,棺木降解程度较低,总体保护完好。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研究所潘彪教授对出土的棺木进行了切片取样,通过实验室显微镜下对木细胞类型和排列结构的观察,确定其中14具棺木材料为产于原始天然林的杉木。因此,潘彪教授认为所有棺木以杉木为主,是否还有其他木材,待全部鉴定后才能有定论。...
记者郁鑫鹏报道:6月15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本报曾报道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联合对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东周墓葬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见4月26日B1版),经过半年发掘,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墓葬内有47具棺木,部分棺内还保存有完整的人骨架。棺内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青铜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铁器、金器和丝织品等。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考察时认为,该墓葬规模巨大、葬俗特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