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青铜短剑墓葬遗址陈列馆于17日在沈阳开馆。 春秋战国时期,沈阳地区为燕国的重镇方城,隶属燕辽东郡襄平县,距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 该陈列馆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郑家洼子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10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出土数十件珍贵的青铜器文物。 据陈列馆相关负责人介绍,1965年,考古人员在一座长5米、宽3米的大型古墓中发...
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网从沈阳市政府新闻办了解到,沈阳市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现主题“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其中, 5月17日上午10时将举办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开馆仪式。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杨士街郑家三委青铜东巷23号,在这座墓葬里曾经出土了三把东北系青铜短剑,因此被称为青铜短剑大墓。重新修缮布展后的陈列馆主要分两个展厅,东侧大墓展厅,以青铜短剑大墓...
现场出土青铜器。文物部门供图 村民修建蓄水池时,发现有青铜物件出土。文物部门赶到现场,在地下发现了一把青铜剑及若干青铜车马具,判断此墓为战国时期古墓。 昨日,记者来到发现战国古墓的葫芦岛兴城市碱厂乡朱家村。当地居民王贵余介绍,几天前,工人们在地里修建蓄水池打地基,挖掘到1米多深时,钩机钩上来几块木板,随后有人从土里扒拉出来一个上锈的铜铃,后来又扒拉出来一些带有花纹的青铜器。 当地文物部门接到...
“咦,这个东西有点奇怪哦!” 3月21日,凉山金阳县马依足乡木纳沟村的村民在建房、挖地时,先后意外挖出数件“宝贝”。经文物专家鉴定其中4件后,确定2件青铜短剑和1件铜削为战国时期文物,1件铁臿为汉代时期文物。 3月22日至23日,由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凉山及金阳文物部门等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在木纳沟发现,东西700米、南北400米内多处,村民反映在挖地、修房屋挖地基时,陆续出土大量青铜剑、...
阴阳曲刃青铜短剑(实习生葛宇飞记者邹斌摄) 1月25日,省博物馆今年首个省外大展——“黄金草原”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文物展将开幕。昨日,数百件来自草原的珍贵文物抵汉,阴阳曲刃青铜短剑等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现真身。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位于省博物馆二楼的展厅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将一件件珍贵文物定柜摆放。据内蒙古博物院专家张闯辉介绍,此次来鄂展出的...
(谭地)河北张家口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北方名城,是奠定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圣地之一,有“千古文明开涿鹿”一说。史学界一般认为,张家口文化归属于山戎文化,但也有观点认为,张家口文化应为“代文化”。该文化自成一脉,既不同于燕赵文化,又不同于山戎文化,是一支独立的文化。近日,中新网记者采访了研究该问题的专家、原张家口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陶宗冶先生。他说,一个地区,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有自...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市230039) 短剑[1]是一种介于匕首与普通剑长度之间的剑型,纵观全国几个主要青铜剑系统,北方草原地区、东北和西南地区青铜短剑较为发达,发现数量较多,沿用时间也相对较长,存在于整个青铜时代。相比之下,吴越地区短剑发现较少,并且多存在于早期,而后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系青铜剑多为统一的制式长剑,当然也不排除这一时期存在短剑的可能,但其始终不占主流。就剑体长度而言,以...
图为福建建瓯市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短剑。 考古人员近日在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霞抱村挖掘一座先秦祭祀窖台时,发现一柄国内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短剑。短剑长33.33厘米,形制为“斜宽从,狭长锷,厚格,圆箍”,具有典型春秋晚期吴越短剑的显著特点。这柄短剑虽然埋于地下两千多年,但出土时仍然器形完整,显示了古人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