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柿蒂形四灵鎏金铜饰牌。记者 杨晨 摄 在众多神话中,都有关于王母娘娘的传说——王母全称西王金母,又称西王母等,是古代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 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重庆市巫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整理出了一件与西王母神话有关的文物——柿蒂形四灵鎏金铜饰牌。这件文物的年代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被重庆市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一级文物。 这件文物与西王母有什么关系?它又有过怎...
汉代 青铜质 长11.4厘米,宽5.3厘米,厚0.4厘米 1972—1983年宁夏吴忠市关马湖汉墓出土 长方形,正面浮雕有虎、羊图案,虎头在近扣孔处,扣孔椭圆形,羊头在另一端,羊咬虎尾,背面有两个凸起的扣钮。该牌饰虽锈蚀严重,但动物搏斗场面仍十分生动,引人注目。
汉 西汉 服饰品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出土 长5.3厘米、宽3.8厘米 牛是匈奴族的主要牧畜,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他们装饰艺术中常见的形象之一。这件铜饰作卧牛状,造型别致,堪称匈奴族的一件艺术品。
汉 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长13厘米、宽10.5厘米 这件扣饰生动地表现了一只猛虎背负一只受伤之鹿而行走的形象。鹿性情温顺,在滇国青铜器上,常被描绘成为受猛兽追逐和残食的对象。
汉 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直径12.3厘米 此铜饰的中央原应嵌有一宝石扣,周围还镶有小圆点绿松石。铜饰边沿铸出互相缠绕的猴子20只,其用途类似“护身镜”,使用时佩带在腹部腰带之下。
汉 西汉 服饰品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长6.5厘米、宽4.3厘米 马是北方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牧畜,在其狩猎和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他们装饰艺术中最喜爱的纹样。这件铜饰作卧马状,为东胡族遗物。
汉 东汉 车饰 1967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 高7.7厘米 东汉初年,匈奴族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匈奴雄据漠北,坚持与汉朝为敌,后在东汉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远遁西逃,从此在中国古代史上消失。南匈奴则入居边郡,成为汉帝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件铜饰,作双羊伫立状,羊首低俯,双目圆睁,长角盘曲,短尾上翘,显得活泼可爱,为南匈奴遗物。
在内蒙古地区,收藏爱好者们尤其钟爱各种动物纹为装饰的青铜摆件或者饰品。因为该类型的藏品多出现在鄂尔多斯地区,而且非常典型,故而称之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这些饰件有羊头、鸟纹、马、狼头等多种样式,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代表。 “之所以喜欢收藏鄂尔多斯青铜饰件,首先是因为这些饰件本身制作非常精美,极具观赏价值。其次,这些小的饰件、摆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鲜明,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游牧文...
谈到镍白铜,很多人会觉得非常陌生和高深,但是如果提起像银一样由金属制成的手镯、项圈、水烟袋、烛台,特别是苗族等少数民族身上银白色的精美饰物就是用镍白铜制作的,或许都会恍然大悟。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小时候见过那样的器物,但是不知何时又从生活中渐渐消失了。 早在上世纪初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中国的镍白铜。然而在国内却迟迟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除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原所长、现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
图1 战国镶嵌兽首形鼓座铜饰 图2 战国镶嵌兽首形铜饰正面图 图3 战国镶嵌兽首形铜饰侧面图 江苏 王厚宇 刘振永 战国镶嵌兽首形鼓座铜饰(图1),1978年出土于淮阴高庄战国墓。它一共两件,大小相同,形制一样。其形似虎首,狰狞恐怖,张口吐舌,利齿虬角,阔鼻...
全文阅读 原文发表在《考古》2011年第9期 ■ 返回
东汉跪卧羊铜饰省油灯 汉代的铜灯品类繁多,用途各异,造型奇特。这盏卧羊铜灯是1981年巩义市芝田乡稍柴村农民挖红薯窖时,在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发现的。 此件铜灯长l4、高11厘米,它造型别致,制作技艺精湛,是一罕见珍品。羊成跪卧状,昂首伸颈,瞪目直视,双耳竖起,双角自耳下绕过成环形,羊嘴紧闭,胡须垂至胸前,通身阴刻菱形或圆点等不规则的细小纹饰,羊的整体形象逼真,神态生动,安静恬静,温驯可爱。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