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辽(907-1125) 高11.8厘米、口径18.6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此器上大下小,口径大于腹、底径。上部敞口,浅腹,弧腹斜收,呈喇叭口形。下部圆鼓腹,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粗糙坚实。通体施白色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黄,有明显的旋坯痕。器物造型规整,精巧秀美。
五代(907-960) 高13.8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8.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碗式口,束颈,鼓腹,圈足。裹足支烧,足上有六块支烧痕。腹部凸雕三层仰莲瓣纹。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质浅淡透亮。其做法是将敛口碗去底保留圈足,卧于罐直口内,粘合而成。
清 高8.7、口径7.8、足径5厘米 器呈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内壁施豆绿色釉,外壁为草绿地粉彩。口部饰如意纹,颈 部饰折枝番莲及寿字纹,腹部饰八宝纹、蝙蝠纹、桃实纹及花卉纹,腹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底部 施豆绿色釉,书礬红“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器造型古朴规整,为色地粉彩,色彩浓艳,花纹繁缛,纹饰流畅。造型及纹饰均有乾隆遗风,为嘉庆粉彩的代表作。 (张润平)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传河北唐县出土 高9.5厘米,口径11.3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与之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瓷人像,上身穿交领衣,下身着裳,戴高冠,双手展长卷,交腿趺坐,仪态端庄。据孙机先生考证,其装束姿容不类常人,但也并不是佛教或道教造像,因它和多种茶具伴出,故应该是茶神陆羽像,所展书卷是...
钧窑 月白渣斗式花盆 H18.2cm 台北故宫藏 此类花盆深得清宫珍视,特别雍乾二帝独具好古情怀,将其融入清宫日常生活当中,妆点和提升生活情趣,例如雍正朝《十二美人图之对镜图》当中一帧,便有钧釉花盆一套安放在美人窗台;同时,不少同类器皿底部刻有宫殿、斋堂名号,表明陈设的位置,如刻宫殿款的花盆在乾隆朝被广泛的使用,装饰于帝王时常登临的场所,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钧窑丁香紫渣斗式花盆底部刻有“养心殿...
钧窑 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H19.5cm 台北故宫藏 此件玫瑰紫钧瓷花盆,敞口圆腹,造型殊雅,仿高古青铜尊而得,挺硕端庄,流光含韵,其口沿及外壁呈现“玫瑰紫”釉色,间杂浅紫色斑点,釉面莹澈光亮,自颈至腹满布蚯蚓走泥纹。器物内壁衬天蓝釉色,形成了动静相宜的简约之美。下承圈足厚实细密,敷涂褐色护胎釉,内心平底挖五孔,周缘存支钉痕数枚,可见明显凹印“五”字款。明万历高濂《遵生八笺》载:“均州窑,有朱...
日前,在苏州举办的一场古陶瓷展上,亮相一件清同治款五彩瓷小渣斗,引发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这件渣斗高10.5厘米,口径7.8厘米,圈足径4.4厘米,颈长4.2厘米;撇口,长颈下收,鼓腹下急收至圈足;圈足修削规整,足沿露胎,瓷质细密;里外满釉,釉质莹润。渣斗正面(图1)太湖石上侧绘两竿翠竹,太湖石右侧一枝绽开的紫菊;太湖石左侧一簇盛开的菊花;一只鹌鹑站在太湖石下端,回头招呼上方飞来的伙伴。背面(图2)绘...
黄地红蝠金彩团“寿”字渣斗,清同治,高8.6cm,口径8.5cm,足径5.8cm。 渣斗撇口,阔颈,鼓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黄釉地上书写金彩团“寿”字,间以红彩蝙蝠纹,疏密随形变化。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红彩楷书“同治年制”双行四字款。 渣斗的功能相当于唾盂。这件寓意“福寿”的渣斗应当是为庆祝慈禧太后寿辰而烧造的。
唾壶又称“唾器”,用于盛装唾吐物,卫生用具,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六朝大量烧制。唐代唾壶形制出现较大变化,演变为口沿呈漏斗形状,称其为渣斗,功能除保持原来的功用外,兼用作茶器。2006—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进行发掘,出土了数十件渣斗,在一件铜质的渣斗内发现残留的茶叶,从而推断,这件铜质渣斗是一件茶器,是用来盛放茶渣的。 唐代渣斗与唾壶相...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明,高8cm,口边长8.6cm,足边长4.3cm. 渣斗呈方形。撇口,阔颈,鼓腹,圈足。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仿钧天蓝色釉,四面正中对称位置有凸起弦纹,四角呈委角状。
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北宋,高22cm,口径23cm,足径14.5cm. 花盆呈渣斗形。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圈足较高。底开有五个渗水圆孔。胎体厚重。里、外施天蓝色釉。器底露灰胎,底外和圈足内壁均刻有数目字“二” .圈足所刻数目字笔画宽且深,同其他“官钧”器物上所刻数字风格相同,应是钧窑工匠所刻。外底刻划的数目字笔画细而浅,当为后人补刻。 钧窑瓷器的釉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北宋,高21.5cm,口径23cm,足径13.5cm. 花盆呈渣斗形。广口,口以下渐敛,圆腹,圈足,头与腹部高度相当。通体施灰紫色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 此花盆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外底刻有数目字“二”,并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当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
钧窑天蓝釉渣斗式花盆(口磨),北宋,残高17.5cm,口径19.1cm,足径16.2cm. 花盆原呈渣斗形,上半部因残而磨口。现为直口,圆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外底刷酱色釉,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刻有数目字“二”,刻字笔画均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 此花盆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当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
白釉渣斗,高9.9cm,口径12cm,足径6.9cm。 渣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无釉。 此件渣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属上乘之作。
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由此可以推断,渣斗在宋朝是和名门大族宴飨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是宴飨,但凡文人骚客都会吟诗作对,“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觞”、“公厨敕许酿芳樽,屡唤宾朋醉后园”,诗词虽美,也能看出个热闹场面,却不晓得这个筋瓶、渣斗的分别。 图一:台北故宫更博物院藏金—元钧窑玫瑰紫渣斗 尽览宋代绘画,描写宴飨场面的有《春宴图》、《文人会》等,在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