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2月13日,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在海南博鳌举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表示,明年将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海洋探测、载人潜水器等方式探测南海文化遗存。 本次论坛以“牵手这片海”为主题,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展开多方探讨。论坛主要分为“连起这片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史论”“守候这片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
12月13日,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在博鳌表示,明年将加大科技投入,或利用海洋探测、载人潜水器等方式探测南海文化遗存。 当日,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在海南博鳌召开。 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这条航线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在经过的海域和岛礁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海南省管辖海域已经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4处,其中,...
今天从海南省文体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中,考古人员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处。 此次巡查工作,由多个省市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执法督察队,航程400公里,潜水220小时,潜水260人次。在珊瑚岛东侧投放了目前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在40米水深进行了海底探摸,在国内尚属首次。共调查水下文化遗存24处,线索3处,其中复查12处,新...
记者从海南省文体厅获悉,2012年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于近日结束,考古人员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处。 据了解,此次巡查工作,是由多个省市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执法督察队,总航程达400公里,潜水220小时,潜水260人次。共调查水下文化遗存24处,线索3处,其中复查12处,新发现12处。新发现的12处遗址全部集中在永乐环礁的银屿、石屿、金银岛海域。...
今天从海南省文体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中,考古人员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处。 此次巡查工作,由多个省市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执法督察队,航程400公里,潜水220小时,潜水260人次。在珊瑚岛东侧投放了目前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在40米水深进行了海底探摸,在国内尚属首次。共调查水下文化遗存24处,线索3处,其中复查12处,...
水下考古成就海南文物特色20多年来首次发现元代青花瓷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32处获得3000多件水下文物标本南中国海水下考古项目,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2009年和2010年两次努力,海南省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完成了西沙群岛海域和本岛沿海海域的全面覆盖,20多年来首次发现元代青花瓷,新发现南海水下文化遗存32处,获得3000多件各类水下文物标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
南中国海水下考古项目,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2009年和2010年两次努力,海南省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完成了西沙群岛海域和本岛沿海海域的全面覆盖,20多年来首次发现元代青花瓷,新发现南海水下文化遗存32处,获得3000多件各类水下文物标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由海南省文体厅牵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局、西南中沙办事处、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公安边防...
考古队员进行水下作业(5月16日摄)。记者6月1日从2010年南海水下考古新闻发布会获悉,经过35天海下作业,水下考古队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32处,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元代青花瓷器。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6月1日,一位工作人员检查本次南海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6月1日,2010年南海水下考古队副队长黎吉龙展示本次考古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新华社记...
日前,在设在舟山册子岛的考古队驻地内,队员们正认真地分析探讨声纳的轨迹,对声纳传回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考古队队长林国聪告诉笔者,水下考古队今年的考古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现在正为明年的水下考古工作做准备。 据介绍,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茫茫海域中,静卧着2000至3000艘沉船,以宋元船只居多。在考古部门通过调查绘制出的一份浙东“海底藏宝图”中,37处可能存在沉船的海域被做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