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古装网红剧《芈月传》《甄嬛传》中,都能见到有女子戴有一种叫做步摇的饰物,当她们轻移莲步时,能见其随之摇动。顾名思义,步摇就是行步时动摇的意思。按功能来看,它就是顶部挂有珠玉垂饰的簪或钗,其在固定女子发髻的同时,更起到装饰的功能。步摇的起源较为悠久,汉代即有,据说其雏形产生于西域地区,后为历朝历代上层贵族妇女所青睐,民间多有效仿,深得社会各阶层女子喜爱。步摇材质珍贵,往往以金银为材质,点缀翡翠、玛...
清 (1636-1911年) 头饰 长23.5厘米 步摇顶端龙头形,龙嘴下坠拱形鸟架,小鸟立于架中,口衔竹叶,其左右各一饮水罐;架下垂三串竹叶,每串三层;龙头、鸟架、小鸟、竹叶均点翠饰。步摇最早见于汉代,插髻为饰,走动时则摇晃,活泼喜人。
南北朝 北朝 冠饰 1981年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高16.2厘米、重约70克 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
南北朝 北朝 (386-581年) 冠饰 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出土 长19.4厘米,重87.37克 此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是以范浇铸而成,轮廓清晰,造型逼真、美观。牛面额较宽,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其轮廓与牛脸极似。面部器官分别以鱼子纹进行勾勒,并分别镶嵌白、兰、绿等色料石。两牛角中间有一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五个小支叉,每小...
■辽宁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地出土的金步摇。 ○有关慕容鲜卑 鲜卑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按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民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北部和西部鲜卑。其中东部鲜卑后来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西部鲜卑主要是秃发、乞伏等姓氏。 连建四个燕国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家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四大燕国,即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而前燕、后燕以...
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女性装饰品总是特别地光彩夺目。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了两件鹿角形金饰件,精巧别致,摇曳多姿,让我们不禁艳羡起一千六百多年前草原上的女人。 这类饰件也被称为“步摇”,像簪、钗一样插在发际,但饰以金玉质地的垂挂装饰,佩戴者在行走时一步一摇,故名“步摇”。 据学者考证,这两件具有浓烈草原特色的金步摇应该为四世纪慕容鲜卑的遗物。鲜卑是起源于大兴安岭地区的...
辽西出土文物 刘力勤李创摄 自鲜卑的花树状金步摇 资料图片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暖帐度春宵。”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的风姿绰约,也让金步摇这种始于春秋,盛于汉唐的饰品为人所熟知。在今日开幕的《朝阳古事———辽西出土文物展》上,市民将可一睹慕容鲜卑族金步摇的芳容,体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水乳交融后的别样风情。据主办方介绍,此...
步摇 汉族女子传统首饰。金银玉石等质地,宋明以来一直流传的传统首饰。 步摇最早属来源于汉代礼制首饰(带有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