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廊坊博物馆与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流金溢彩 国粹新颜——当代景泰蓝精品艺术展”,于11月11日—12月18日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展出。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嵌珐琅”,是一种技艺源于域外却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大放异彩的独特工艺品,工匠们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中国景泰蓝的制造历史始于元朝,因其在明朝景泰...
由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福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黄金稻现——河姆渡文化特展”于1月1日至2月15日在福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展出,展期恰逢新春佳节,河姆渡文化的到来也为当地市民上了一道迎新文化大餐。展出期间,参观人数达近2万余人次。 “黄金稻现——河姆渡文化特展”是我馆继2011年第五届“台湾?浙江文化节”在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馆展出、2015年5月走进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后,再次走出宁波。特展共精...
【摘要】昙石山原始瓷是福建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周时期南方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盛行,昙石山原始青瓷兼受两者影响,但也保留自身特点。该批原始瓷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原始青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探索福建的先秦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昙石山;原始瓷;文化来源 【来源】《福建文博》2015年04期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神灯” 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却尚无定论。《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灯)错些”,这是目前我国古文献中关于“灯”字的最早记载,说明在战国时灯具已经出现,且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但是,战国时灯的结构已相当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显然,在其之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应该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只是暂时还未找到确切的考古证据。那么,我国最早的灯具...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珍贵的人体骨骼等史前文物开始启动修复,昨日上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遗址的本体保护工程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工。 昙石山遗址是福建首个开放式的遗址保护博物馆,遗址出土的数千年文物保持出土的原貌,供人参观。这里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的新石器遗址,曾是一处5500年前的原始部落。可是,发掘16年来,这些遗址暴露在空气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此次保护工程是对遗址本体遗存及骨质文...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2月2日讯(李熙慧张朝晖)昙石山遗址出土的珍贵的人体骨骼等史前文物开始启动修复,昨日上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遗址的本体保护工程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工。 昙石山遗址是福建首个开放式的遗址保护博物馆,遗址出土的数千年文物保持出土的原貌,供人参观。这里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的新石器遗址,曾是一处5500年前的原始部落。可是,发掘16年来,这些遗址暴露在空气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闽韵流芳”歌舞戏剧专场演出结束,刘延东同志亲切慰问演职人员) 6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以及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在省委书记卢展工、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省委常委、秘书长杨岳以及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等陪同下,视察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6月18日晚,刘延东同志以及周济、李学勇...
记者昨日从闽侯昙石山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考古工作人员近日在一个编号为M149号的墓穴中,发掘出33件随葬品,包括28件陶器、3件石箭镞、2件骨箭镞,该墓穴是迄今为止发现随葬品最多的一座。 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于1954年1月,此前已经历过9次面积不等的考古发掘。这次抢救性发掘是为配合昙石山博物馆遗址厅改造而进行的。从4月14日开始发掘至今,发现的遗迹有墓葬2座、灰坑3个、壕沟2条,目前还有1个探方...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林恭务在展示出土的彩陶(5月3日摄)。 考古人员在昙石山遗址发掘现场清理墓葬品(5月2日摄)。 记者从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考古工作人员近日在编号为M149号的墓穴中,发掘出30多件墓葬品。其中的两件彩陶和多个保存完好的箭镞,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距今四五千年的昙石山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于1954年1月,至今已考古挖掘8次。这次抢救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