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对入选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集宁路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了46座元代墓葬。此次发现的墓葬与2014年发掘的59座元代墓葬皆属集宁路古城居民的墓葬区。 此次发掘清理的46座元代墓葬中,带墓道砖室墓2座,土坑竖穴墓44座。葬具有木棺、陶罐、瓷罐等,二次葬较为流行,有单人葬、合葬墓、骨灰葬等葬式。随葬品有陶罐、瓷罐、铜手镯、铜镜、印章...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集宁路古城遗址发现46座元代墓葬。 曾入选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集宁路古城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利用,是当时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最终毁于战争。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曾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的瓷器,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器物之精美,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前所未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曾入选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发现65座古代墓葬,其中,元代墓59所,鲜卑墓6座。 位于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集宁路古城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所利用,是当时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最终毁于战争。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曾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的瓷器,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器物...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对曾入选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发现65座古代墓葬,其中元代墓59座,鲜卑墓6座。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集宁路古城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利用,是当时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最终毁于战争。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曾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的瓷器,其数量之大、种...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曾入选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发现65座古代墓葬,其中,元代墓59所,鲜卑墓6座。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集宁路古城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所利用,是当时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最终毁于战争。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曾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的瓷器,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器物...
近日,我省文物工作者在霸州任水村发现6处元代古墓遗址,出土十余件随葬器物和一块墓碑。 据霸州市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介绍,此次发现的6座墓葬出土了陶罐、瓷碗、铜镜、铜钱、发簪等十多件随葬品,其中一块墓碑上镌刻有“大元故承务郎河间县尹黄公之墓”字样。这6座古墓相距很近,距离地面约4米,据此推测该墓群为家族墓。 据介绍,任水村位于霸州市经济开发区,去年在实施一项工程时发现一个石桌构件,施工工...
笔者从廊坊霸州市文物管理所获悉,工作人员在霸州任水村发掘出6处墓葬,一座石碑及随葬陶器十余件、铜镜一面、铜钱发簪数枚,从石碑中考证该墓葬为元朝所建,距今700多年历史。 1月22日,笔者来到任水村墓葬现场,古墓的发掘区域已经用围挡挡住,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正在用专业工具进行后期的挖掘工作。霸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康健向笔者介绍:“去年9月22日廊坊市供电局工作人员在此处搭建电线塔基座,作业到地...
图为古墓发掘现场 图为古墓发掘现场 笔者从廊坊霸州市文物管理所获悉,工作人员在霸州任水村发掘出6处墓葬,一座石碑及随葬陶器十余件、铜镜一面、铜钱发簪数枚,从石碑中考证该墓葬为元朝所建,距今700多年历史。 1月22日,笔者来到任水村墓葬现场,古墓的发掘区域已经用围挡挡住,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正在用专业工具进行后期的挖掘工作。霸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康健向笔者介绍:“去年9月22日廊坊...
墓葬俯视图 6月29日,记者接到热线称:集宁区白海子镇附近发现一座古代墓葬。记者随即赶往现场进行采访。 现场一名施工人员介绍,最初是挖掘机司机挖掘地面时,感觉机械手碰到了一块硬东西,几名工人过来仔细一看,地下竟然露出一个用砖砌起来的墓穴,就赶紧报告了文物部门,随后相关文物专家和负责人立即赶来勘查。 据记者了解,该工地位于白海子镇镇政府东,白海子五号村村北,白海子...
日前从河北省沽源县文保所了解到,作为全国唯一一处元代贵族墓上享堂的梳妆楼元墓保护规划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这座元代墓葬的稀有实例将得到整体性修复保护。 梳妆楼位于滦河上游的闪电河流域,原被认为是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直到上世纪末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在楼内中央发现一座古墓,从墓中出土了具有元代蒙古 族服饰特色的丝织品,从出土石碑上的文字推断,墓主应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甥阔里吉思。考古人员认为,梳妆...
日前从河北省沽源县文保所了解到,作为全国唯一一处元代贵族墓上享堂的梳妆楼元墓保护规划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这座元代墓葬的稀有实例将得到整体性修复保护。 梳妆楼位于滦河上游的闪电河流域,原被认为是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直到上世纪末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在楼内中央发现一座古墓,从墓中出土了具有元代蒙古族服饰特色的丝织品,从出土石碑上的文字推断,墓主应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甥阔里吉思。考古人员认为,梳妆楼实际...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近日发现4处先秦时期遗址。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此次发现的4处先秦时期遗址包括2处新石器至商周遗址和2处商周遗址,进一步丰富了先秦考古学材料,对于认识和研究这一时期聚落环境与规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渝东南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以及研究该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传播路线、地域特点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据悉,此次考古调查还发现了商周至汉代文物点2处、汉代6处...
墓葬的穹窿顶已经露在外面 钱欢青 摄 市区东部又出土了一座古墓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确定,该墓葬是一座大型元代墓葬,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化纤厂路和华能路交界口附近的丁豪蓝调国际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古墓葬已经露了出来。墓葬的穹窿顶已经暴露在外,里面有积水,在穹窿顶内侧,还可以看到墓门尖顶。在施工现场,建筑方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本月20日,现场施工人员在挖地基...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近日在重庆双桥区工业园区工地发现了一处具有罕见红彩风格浮雕的元代墓葬。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有关人员介绍,该墓葬是在重庆双桥区工业园区的施工中发现的,墓葬顶部有一处方形洞孔。经过初步考古发现,墓葬为石室墓,长约3米,宽约2.5米,内壁两侧均设有长方形壁龛,后壁壁龛略呈宝瓶状,并绘有火焰状彩绘图案。墓顶门楣雕刻缠枝牡丹,花上绘红彩。 考古专家指出,墓室浮雕绘有红彩在重庆地区已发现的元...
近日,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南郊清理了一处元代墓葬,出土不少黑陶随葬器物,为考古研究补充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这处墓葬在基建地槽中距地表7米余深处被发现,内有两座墓,两墓相距三四米,都为“甲字”形墓,墓室各有3个耳室。其中一座墓室长3米多,宽2米多,墓道长约2.4米,另一座墓稍小一些。两座墓虽然都是土穴墓并非砖券,且少饰无华,但是陪葬器物种类多、体量大、等级高,让人一时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