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五月初,一次非公开的书法个展,让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姜洪,在朋友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是让知书写书心书的众多书法家们由衷称赞,从此,也让姜洪有了除经济学家姜洪之外的另外一个身份——“书家姜洪”。艺术是打破物障后对内心的一种解说,书法是走进内心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姜洪老师的书法作品在数十年的坚持下形成了一种对生活,对心灵的独白,让更多人对这位“隐居者”充满了好奇,因此,魅艺中国下面就姜老师的书法之路做一下简单的采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济学家、书法家姜洪

 

  记者:姜老师,不久前您在北京举办了一次非公开性的书法展览,本次展览在您周围引起的反响很是热烈,您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是什么?这次展览对您来说的意义在于哪里?

 

  姜洪:多年来,我坚持临摹各种书法碑帖,其间也有一些自己的书法创作。但由于自己不从事与书画有关的工作,作品没有合适的方式摆放,所以这些作品很少有人看到,甚至于我自己也不是很方便观览。家人提出找个地方展示,我便欣然同意了。有这样一个契机,恰好是对我几十年书法实践的一个回顾与检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记者:您作为一名经济学研究者,旁人很难想到您在书法这条艺术道路上坚持了这么多年。您之所以一直在坚持着、进步着、努力着,是否受到古师今友的影响?他们都是谁?对您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姜洪:祖父对我爱好书法影响至巨。我家上几代都是读书人,祖父很长时间以写字谋生,在开封一带薄有书名。五岁时祖父为我开蒙,每天摹写颜真卿的《多宝塔》,后来还临过《戴彬元法帖》。临摹之后祖父都要圈点教诲。以后在北京上学家父也时常指点我的书法作业。文革年代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但由于大字报大部分是用毛笔书写,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保持着对书法的兴趣。1973年我进入北大念书,北大图书馆大量藏帖使我眼界大开。于是在北京大学的学生宿舍中我又开始了对碑帖的摹习,其中对赵孟頫的《梅花十绝》使我对用行草书来表现胸中逸气有了崭新的感受,并渐渐养成了学习工作之余书写诗文自娱的习惯。1979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先生为我的导师。他年轻时与柳亚子、章乃器诸贤者多有交游,吴先生书房的条幅、楹联、书扎都对我起了潜移潜化的作用。1980年代我在高校讲授经济学的同时开始潜心钻研中国传统经典,这样也就自然引导我对古文字学的喜爱,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研习汉隶、魏碑名作,不知疲倦。但随着对北碑了解的深入,益发觉得唐法、宋意的伟大成就。记得持续几年遍临了颜真卿传世的法帖,其中《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着力最多。由于工作岗位的转换,环境的变化,我的书法实践也曾数度中断,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未曾将其放下。多年来,我总在思考,可否找到一种书体能最合于自己内在的认知,直到两年的一天,我突然强烈地感觉得到,孙过庭的《书谱》其实与我有很大的内洽。从此,我几乎天天心追手摹,乐趣无穷,现在仍沉浸在此间的幸福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曹红梅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